如何评价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这是苏曼殊诗中的句子,也可以看作他的自画像。苏曼殊是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同时也是革命家,后来削发为僧,成为了一个遁世的僧人,不久又还俗。他生于1884年,1918年就去世了,年仅35岁。苏曼殊短暂的一生中,写出了大量感动人心、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是近代诗坛是非常难得的才子。然而,真正传奇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他的人生。
苏曼殊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他的经历十分复杂,性格也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经历的复杂,造成了他性格的复杂,多情、多念、多疑、多心、善变。苏曼殊本名苏戬,字子穀,曼殊是他出家后所取的法号。他的父亲叫苏杰生,广东香山人,后在日本横滨的洋行做买办,苏杰生长期在日本做生意,像周围许多老乡一样,在日本找了个小三:若子,与若子1884年在横滨生下苏曼殊,所以,苏曼殊的身体里,有一半是日本血统。
苏曼殊6岁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老家,13岁到上海读书,兼修中、英文,15岁到日本大同学校读书。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可能是这个原因,他一年后擅自回广东,到广州白云山的蒲涧寺削发出家,但到底难耐青灯古佛的寂寞,不久又还俗,再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加入革命团体青年会。
19岁时,苏曼殊回国,到广东新会慧龙寺,在师傅赞初大师跟前继续学法。但苏曼殊身在佛前心却在红尘,第二年他偷了慧龙寺的二角银元,身披袈裟到了香港,在陈少白办的《中国报馆》寄居,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是,革命的队伍中,多了一个身披袈裟的和尚,实为怪异。
而且,苏曼殊还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他特别热衷于以暗杀搞革命,所以陈少白慢慢疏远了他,他只好回到上海,后在一个西班牙牧师的资助下,踏上了去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学习的旅程,此行他学会了梵文。
回国之后,他又燃起了革命热情,到长沙结识了黄兴,加入了“华兴会”,并参加长沙的一次武装起义,不过起义因泄密半途而废。1905年,苏曼殊到达南京,在南京陆军小学任教一段时间。1907年,他又到达日本,与鲁迅一起筹办《新生》杂志,在章士钊的《民报》上发表许多绘画。
1909年,苏曼殊又回到祖国,借住杭州白云庵,由于与刘师培夫妇交往太密,刘师培夫妇此时又叛变了革命,成了清朝在革命党中的间谍,所以与之走得太近的苏曼殊也成了革命党怀疑的对象,苏曼殊因此收到革命党人的警告,只好远走南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时,苏曼殊这个一直热衷于革命的人,却在印尼当老师,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和兴奋,大碗喝酒,酒后又扶案痛哭,如同疯子。
苏曼殊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为身世、为事业、为国家前途一直颇有纠结,容易冲动,性格善变,一会儿革命,一会儿写小说,一会儿学画,一会儿学梵文,一会儿写诗,可以说,这些多变的活动,让他一生都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再加上不拘形迹,好酒好糖,无时几天无食,有时狂吃海塞,把自己的身体弄得很糟。所以,苏曼殊英年早逝,除性格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标签: 革命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