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有谁还记得《全城高考》这部剧,你怎样看待这部电影?
对于我们进入社会的人来讲,六月的6、7、8三天是该是放假休息过端午的日子,对于高三学子来讲,应该能算是个转折点了,高考。
我想想自己远离高考竟然已经有六年之久了,每年假期最后一天我都会回家去学校门口看看那些考试归来学子的心情,都是如释重负的表情,很怀念的表情。我印象里我那个时候的备考情景,眼里只有试卷,心里只有考试、排名、学校。那时候觉得自己压力特别大,感觉考不好就毁了一样。当然神经紧绷之时也会看个电影放松下,那时候一直看的一部高考学子的电影是《全程高考》,当然是我那个年纪的,但我还是想推荐下。
这电影主要讲述了秦鹏、贺帆、任雪、林叶还有他们班主任五个人之间在高考前夕所发生的一系列可以说决定学生命运的事情。秦鹏应该是属于阳光或活泼豁达,文学类才子,但因性格在高考作文跑题失利,但最终因为自己的小说故国神游而有了另一篇天地。其他三位应该与秦鹏有很大不同,是因为主要原因都来自于家庭,而秦鹏来自己自身。三位家庭可以说富裕程度不同,贺帆因为家庭条件不足,想要考进大学改变自身现状、任雪家庭条件优秀但是却不想服从爸爸安排去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系,从而坚持喜欢中国文学、林业因为家庭变故,父母离异而承受不住打击,加上高考压力导致心理奔溃。我觉得这四个人的缩影放大开来,应该是所有中国家庭能反映的大部分现状。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让挺多的人不能在自己擅长领域一展才华,但是却改变了绝大多数的家庭,虽然说这世界没有绝对公平,但是根据中国现状,这应该是最公平的了吧。
借着这部电影呢是想给高三学子说:别高估高考,但也别低估高考。尽自己最大努力,我想这应该是临近高考老师说的最多的了,但我还是想再说一遍。等你回首过往之时,很多人都很难再有面临高考时所体现的热血和拼搏,会想起与那时候的自己渐行渐远,相信我,你们那时候回味更多的绝对不是做了多少多少题,多少多少试卷,而是同学情,有男女之间的小爱恋,也有同袍友谊之情等,有些生命中最重要的都可能在那个时间出现过,能抓住就别浪费,这也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没有现实生活中高考学子的繁重的题海场景也没有,情感线贯穿全片,看完更多的是美好回忆,也希望看完之后没有能好好减压。
最后,也送给高考学子的一句话,也算是励志的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关于在路上的名人故事?
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凿空”西域的汉使。对于“凿空”二字,古人是这样解释的:“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也就是说,是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在交通如此发达的现代,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古人开路的艰难,对于“开路者”张骞而言,阻挡在他面前的不仅仅是严酷的自然环境,更有野蛮强大的匈奴军队。
西汉初年,中国西北部的大片领土为匈奴控制。汉武帝时期,匈奴已攻破了西域古国大月氏,降服了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游牧民族并重回河套地区,逐渐形成了对中原的合围态势。重压之下,汉朝决定反制匈奴,于是有了联合大月氏向匈奴进攻的战略。汉武帝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位阶不高但“为人强力”的张骞,奉命率百余人尝试出使大月氏。此前汉朝与大月氏从未交往,仅知其在伊犁河流域。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他不畏路途遥远,其一行在向导带领下,沿河西走廊西进。起初张骞未能突破匈奴封锁,其队伍人员尽数被匈奴俘获,进而押送至位于今呼和浩特附近的匈奴王庭。此后十年,张骞被匈奴软禁,直到公元前129年方与向导等人寻机逃脱,其一行经贺兰山再入河西走廊。途中,他改变路线,经车师后未继续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后来,张骞在大宛国王和康居王的帮助下,终于不辱使命,来到了距中原万里之遥的大月氏。归国途中,张骞在羌人领地被匈奴二度俘获。一年后,张骞趁匈奴内乱与向导出逃,经历长途跋涉,同年终得归汉。
标签: 不走寻常路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