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
《秦腔》,这应该是我最初看过的作品第一部文学作品了。
在这之前,还看过郭敬明的一些小说。
我记得,最早看小说,应该是在高四的时候了,第一本小说应该就是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哎,当年看得心里稀巴烂,结果就没考上好大学。那会儿,郭小四刚出道,还处于巅峰时期,所以我也就跟风看了郭小四的众多书,什么《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爱与痛的边缘》《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等,应该只有这些,后来慢慢感觉,太小儿科了,就变了方向。
方向变得有些奇怪。
看了郭敬明,肯定少不了韩寒,觉得小四的小儿科后,又看了韩寒的作品集。虽然吧,韩寒的文字有些桀骜不驯,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郭敬明的细腻,文字没有郭敬明的有文采。郭敬明的文字感觉有种叫喊不出的痛感。韩寒的作品看了《三重门》《毒》《毒2》《零下一度》《就这么漂来漂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通稿2003》《光明与磊落》《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 可爱的洪水猛兽》《我所理解的生活》《独唱团》等。
看得差不多了,对韩寒也就反感了,就转为传统文学小说了。
貌似进入了正规。
看了郭敬明、韩寒后,觉得他俩的文字吧,有些千篇一律,无甚优点。就转到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先后看了《湖光山色》《暗算》《额尔古纳河右岸》《秦腔》《白鹿原》《尘埃落定》《你在高原》《推拿》《一句顶一万句》《蛙》《天行者》《抉择》等。
然后顺着“茅奖”的获奖作者,还看了迟子建的《福翩翩》《群山之巅》《雾月牛栏》,贾平凹的《古炉》《浮躁》《废都》《极花》《老生》《带灯》,陈忠实《白墙无字》,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如今看书较少了,期间看过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系列,林清玄的《清欢》等。
还看一些古典小说。
现代小说看得多了,就感觉不带劲儿,所以还看了一些古典小说《西游记》、“三言二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等。
以上,是我看的一些书,请大家指教。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有多少人还在坚持阅读,愉悦并且充实着自己?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真正能够潜下心来坚持阅读的人真的不多了,也许是觉得读书太不现实了,人人都钻进了钱带子里,把读书看成了一种负担,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想办法多挣点钱来得实惠。据我本人观察,在我们农村,热爱读书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年轻一代更是如此,读书的现象几乎找不到,“洛阳纸贵"的繁荣景象早已荡然无存。
为什么现在的人大都不爱读书了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变得太现实了,而且现实得有点可怕!读书在他们看来毫无用处,即使曾经胸怀壮志、充满理想的人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他们认为,理想太遥远了,可望而不可及;书读的再多能当饭吃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在哪里,颜如玉又在哪里呢?有几个人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我是一个从困难年代走过来的人,那时候虽然物质极端匮乏,人们读书的热情却很高,一天不读书,就象丢掉了什么似的,甚至会有一种负罪感,真正地把读书看作了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活过得清贫,内心却非常充实。这些年来,由于生活的压力和外界的种种诱惑,也把读书抛到九霄云外了,书架上也沾滿了灰尘,书籍完全成了摆设,即使偶尔打开一本书,看不了几眼就丢到一边了。我不知道一个曾经的“书呆子"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想,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会是什么样呢?他应该也是一个愚蠢的人,一个愚蠢的人会有什么成就呢?退一步说,知识即使不能创造财富,不能创造奇迹,但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变得文明知礼,使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本知识是前人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人类文明离开了书籍,怎能前进和发展呢?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光荣文化传统。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书藉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没有理由让它荒废在我们手里,我们只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才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对得起几千年珍贵的文化遗产。
标签: 尘埃落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