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1、做到“活”与“实”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学生活动要“活”,但“活”是形式、表象、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达到有效性才是“实”,“实”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1)交流方式要“活”,所学知识要“实”
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需注意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是不是脚踏实地了,是不是从实际出发了,是不是探求实效了。
(2)课堂气氛要“活”,教学效果要“实”
孙维刚老师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们的信心,无论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都不是呐喊出来的,而是冷静地思考、深刻地思考的结果。是实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的热烈。切不可把缜密探讨的一堂课,演成一幕闹剧。”因此,课堂上的“活”,不应是形式上的“活”,而应将“活”落实在促进学生的思维上,让学生的思维“活”。
(3)运用教材要“活”,培养“双基”要“实”
教师一定要熟悉新的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把握课堂交流的方向,防止课堂交流偏离课堂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交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适当补充、适当调整,科学艺术处理教材内容,着力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做到从“活”入手,以“实”落脚,课堂教学才能在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基础上扎实有效。
2.课堂交流时做到“智”与“趣”的和谐统一
这种“趣”不是低级、搞笑的“趣味”,而是充满了机智的情趣。趣可以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的魅力。这不仅与教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更多地与教师对教学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充满教学机智有关,是教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挥洒出的充满智慧的情趣。
语文课涵盖内容广,处处皆语文,体现在它的工具性。我认为语文教师不是教也不是导而是引,教师能把学生引到兴趣轨道上,能把习惯培养起来,你就是语文教学的大师!这就要求语文的课堂必须是一个学生充满活力、学生能积极思考的课堂,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课堂,更重要的是在课外;不局限于课内完成知识,关键是拓展和延伸到课外获取的知识。语文课还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向上向善的内区力,这是课标的人文性赋予语文学科的任务。
可现在怎样让小学生真正对课堂充满兴趣,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通过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有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语言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教师的语言可能成为诱导学生积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的催眠曲。因此教师语言功底要求极高,语言基本功不仅包括发声的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一个传情的眼神,一个高高竖起的手指,一句满带笑容的赞美,能唤起多少求知欲望,能激发多少潜能的迸发。
教师要有丰厚的教学阅历。教师要立足于寻求高效的教学途径,要使课堂充满情趣活力。要求教师探寻课堂的组织技巧;探寻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探寻学生的最佳灵感爆发期。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尤其是小学生激情更好调动。有情趣的课堂是师生享受的课堂。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所以对教师来说,必须营造一种创新、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情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小学语文有不少的课文是寓言故事,进行寓言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小学生对寓言故事很喜欢,主要是故事中选取的自然界的事物很有趣。它常常选取少年儿童比较熟知又很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来喻理,有利于帮助读者明确社会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的和具有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态度、方法,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不断提升做人水准。但是,小学生由于生活的积累甚少,知识水平不高,他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很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对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的关节点未能认真去把握,对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结点缺乏细致而缜密的分析、认知和理解。一一这必须要语文教师来帮助完成。如果教师把寓言故事的内容关节和故事寓意之间的衔接过渡环节认真加以研究,细致分析和严谨待之,就容易在教学中克服讲述比较粗疏、析理比较笼统的问题。那就更会令学生比较容易完成对寓意〈哲理)的正确认识和深入认识,并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做好几步工作,以层层引导学生全面、精细、深透的去理解,才能实现寓言故事的教和学的目标。下面例说寓言《刻舟求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丶弄清故事展开的过程,抓住故事发展中递进的重要情节和结果。
楚人坐船→剑掉江中→船上刻记→停船找剑。结果:找剑无果。
二、引导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找剑无果的原因有:
客观原因:
1、入江之剑几乎定点未走或随水飘移距离小(沉入江中)。
2、船行较远,停船时船距剑较远。
3、记号随船一起行驶,距剑较远
主观原因:
4、楚人不明事理:入江之剑不能与船和失剑记号同行。
三、寻找因果联系,为悟理蓄势奠基。
楚人误认为在船上掉入江后几乎不走的剑会和船、记号一起发生较远距离的变化,所以找剑未果。
四、悟哲理,明寓意
故事说楚人一一用静而不走的剑的看法来看动而变化的船和记号,所以找不着剑。
标签: 我的教学故事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