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古代那个女的,为什么?
朱淑真。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聪颖过人的女子,可与李清照比肩。由于婚后丈夫的粗俗和放荡,使她颇感生活的失意,所以她的诗词大多是抒写何以堪愁、闺怨如痴的情绪。
她的作品感情深挚,耐人激赏。其中的一首《清平乐·夏日游湖》更是让人百读不厌。
《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词是作者写与恋人游湖时的欢快与别后的抑郁情怀,是未嫁时的作品。
她家就住在西湖之畔,常游西湖,写景抒怀:“恋恋西湖景,山头带タ阳”(《游湖归晚》),“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新荷》)。由此可知此篇题中的“湖”,即指西湖。夏日的西湖,苍青翠绿,风景绮丽,赏心悦目。而西湖的清晨,更是清新幽静,草上、竹上都挂着露珠,荷叶上的露水晶莹明亮,闪烁滚动,分外好看。浩淼的湖水,十里烟波,雾霭迷茫,水天浑然一体。她与恋人陶醉在这湖光山色之中,不忍离去,但她没有直说自己的喜爱之情,而说西湖烟、露撩逗她,使她喜爱,留她再多呆一会儿,把审美对象加以情感化,使人更感西湖的美好亲切。
湖上荷花盛开,艳丽夺目,把美丽的西湖装点得格外娇娆,与恋人携手漫步在这开满莲花的潮畔小路,阵阵清香,使人感到分外舒畅惬怀,心头的甜蜜,爱情的温馨,全溶化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此时她忘记了个人的一切苦恼和优伤,好象世间只有她和他的存在,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属于他俩的。当他们游兴正浓时,忽然“一霎黄梅细雨”,花苞湿润莹洁,绿叶更加明媚,山色空濛,雨中观湖,別是一番滋味。
欢会是难得的,爱是正当的权利。应当尽情享受,哪管他人的议论、诽谤。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少女热烈的爱、浪漫的娇情,活现在我们眼前。她无所顾忌的行为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的反抗,也是对封建礼教大胆的叛逆!《莲子居词话》卷二说“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得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得妙。均善于言情。”这两句是作者情结的高潮,使作品主题思想随之达到顶点。
团聚是短暂的,欢情只是一瞬间,到了分手的时候,她是那样依不含:“最是分携时候。归来傍妆台。“兴尽归来、欢去人散,忧愁重又爬上心头,事事无心,百无聊赖。”“携手藕花湖上路”、“和衣睡倒人怀”的情景,还魂牵梦绕,心荡神迷,使她如醉如痴,不能忘怀。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婚烟不能自主的痛苦,只有把她带进愁苦的深渊。
我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古代杰出女子数不胜数,历史上有一平民出身的女子王昭君便成为千古美谈。距今两千年前,中国北方有个民族叫"匈奴",统治大漠南北,强悍好战,常常侵犯中原,汉元帝竟宁元年,一个叫呼韩邪单于的匈奴首领因各部争斗吃了败仗,愿投靠汉朝,于是亲自到长安提出"和亲"请求。他要与汉元帝联姻,以此世代和汉朝友好下去。汉元帝选五名宫女给他,其中就有王昭君。启程之日,王昭君仪态万方,光彩照人。到了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人的皇后,后来给呼韩邪单于生个儿子,被封为右曰逐王。后因夫死按匈奴风俗下嫁复株累若靼单于(丈夫前妻的儿子),生了两个女儿。她非常想念祖国和亲人,多次派使者到汉朝,甚至死后按遗嘱安葬在归华,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后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昭君墓现在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后人称为"青冢"。据说,昭君出塞后,汉朝与匈奴间60年没发生战争。关于王昭君,《匈奴传》说"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嫱"意思是"古时宫廷里的女官","昭君"实为赐封。据考证,她应为四川人,土家族人。符合《汉书.元帝纪》提及的"王嫱"一说,即她是载运入宫的王姓姑娘,从水路乘船入宫的。入宫后,不愿巧言佞色,献媚邀宠,更不愿贿赂画师作“美人图”以求进幸,这才有了开头“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王昭君虽平民出身,但不同凡俗,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远嫁异乡,替国分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只有各民族团结和睦,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昭君自请出塞为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的门神是怎么来的,蕴含了什么文化?
在我国旧时的年节风俗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在每年的岁末除夕,在自己居室的门上张贴“门神”画,以求在新的一年中能避凶驱邪,室宁宅安。现在这一风俗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那么这一风俗是怎么来的呢?大约人类在脱离了原始的荒原野居生活、逐渐学会建造房屋居室作为自己安身之所之后,便希望有神灵能为自己看门守户,以禳除邪魔凶灾。早在先秦,祭门神便被列为“五祀”之一,《礼记·曲礼下》:“祭五祀者,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霤(宅神),秋祭门,冬祭行也。”这时的“门神”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大约从汉代开始,门神便被赋予具体的形象和姓氏,其中最著名的两位门神形象是神荼和郁垒。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载: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盘曲)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监察和统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由此我们可知,神荼、郁垒乃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度朔之山”上“主阅领万鬼”的两位神灵,性能执鬼、治鬼,由此后世便演为一种礼俗风习。
除了神荼、郁垒这两位出自人们想像的神祇外,被尊为门神者多是历史上的将军力士、威武勇猛之人。《汉书·景十三王传》曾载汉景帝之曾孙、广川王刘去的殿门前有古勇士成庆画,“短衣袴(同裤)长剑,去好之,作七尺五寸剑,被服皆效焉。”这里的成庆即成荆,是春秋时齐景公的勇士,这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以勇士为门神的最早记载。
在经典的门神画上,我们也可以见到身披金甲、高大魁梧的武士形象,这种“将军勇士型”的门神形象最著名的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秦、尉二人是唐初帮助李世民平定天下、夺得帝位的两员大将。相传唐太宗有一次身体不舒服,夜觉寝宫外有鬼魅呼号、抛砖弄瓦,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尉迟敬德自请在寝门外戎装警卫,太宗准其奏,夜来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十分感谢二人,但看二人守夜无眠,太过辛苦,于是“命画工图二人之形象全装,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宫外左右门,邪祟已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见宋名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个传说后来被明代吴承恩写进他的著名小说《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中。此后以上两种类型的门神形象便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还能在保留至今的明清门神画中,同时见到这两种类型的门神形象。
此外,还有一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人物,也曾成为门神形象,那就是钟馗。传说中的钟馗是一位辟鬼之士,据说有一次唐玄宗病重,梦一大鬼捉一小鬼,挖其睛而食之,自称名钟馗,生前乃武举不捷之士,死后决心为玄宗除天下之妖孽。唐玄宗一下子觉得病好了,乃命画工吴道子为其画像。此后民间风俗,便于除夕(元明之后为端午)将钟馗画像或悬于室内,或贴于门首。
北宋以后,年画大量雕板印刷,贴门神之风俗日益盛行。在南宋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等书中,就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的记载,我们在南宋画家李嵩所画的《岁朝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贴门神迎新春的情景。而贴门神这一风俗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个变化,即原先的驱邪避祟的迷信色彩逐步减少了,祝吉喜庆的含义却增加了。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便云:“近画门神为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蟢,宝马瓶鞍诸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民间年画》一册中收有清代“福寿天官门神”、“加官门神”等,就是属于这种吉祥题材的门神画,这一变化体现了人们信仰习俗由“迷信”向“俗信”转化的文化特点。
标签: 黄道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