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成语故事和寓意?
下面为你介绍三个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和寓意:
- 望子成龙:传说一个员外多年无子,后来焚香求观音菩萨,四十岁这年,夫人终于有喜了。十月怀胎,弄璋报喜,全家上下喜庆万分。员外悉心教养,小儿长到三四岁,诗词文章,答对应答,不在话下。为父的员外再没得可教他的了,于是就送他去赶考。因为他太小了,跨不了考堂的高门槛,于是员外将他骑在自己的肩上。当考官点名问考,见一人扛着个小儿进来,很是奇怪,便发问。小儿答道:“负者不考,考者不负,礼虽不恭,情由可原,望大人见谅。”说完一拱手。考官见之打了一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更要有培养和教育孩子成材的行动。
- 降龙伏虎: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这个故事延伸为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 画龙刻鹄:马援写信回家训诫道,听到人家过失,要像听父母之名一样,耳可以听到,口不可说。喜欢议论人的长短,乱讥刺时政,这是他最厌恶的。学习龙伯高不到家,还是一个谨慎勤勉的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学习杜季良不到家,就堕落成为天下的轻薄儿,所谓画虎不成反像犬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脚踏实地,经历磨难,勇于认清现实,面对现实才能走向成功,到达理想之彼岸。如果总是好高骛远,是一辈子都干不成什么事情的。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和或典故?
- 乘龙快婿:出自汉代文学家刘向的《列仙传》,书中有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萧史是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善吹箫,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两人情投意合,而萧史又才华出众,且能驾驭飞龙,因此人们称赞这个“乘龙”的女婿着实让人快意。
- 叶公好龙:出自《新序》中记载的故事:“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他自称非常喜欢龙,家中到处都是龙的图案。但是,当真龙得知他的喜爱,特地现身来见他时,叶公却吓得魂飞魄散。后人便以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并非真正爱好甚至还非常恐惧,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虚伪造作之人。
- 画龙点睛:出自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这个故事讲的是画家张僧繇技艺高超。他在寺庙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画眼睛。人们问他何故,他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他便给其中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就在那一瞬间,雷电交加,点睛的两条龙破壁而出,让众人惊叹不已。后来,人们便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关键部位使用巧妙的手法,让整体更加生动传神。
- 人中之龙:源自晋代才子宋纤的故事。宋纤才华横溢,却选择隐居。官员马岌慕名拜访,欲请宋纤出山为官,但他却避而不见,因此马岌称其为“人中之龙”。后来,人们便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些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的人才。
标签: 龙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