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春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新年到了,小朋友们我又长一岁而高兴。年长者我又老一岁而淡淡的惆怅。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各自的心境各不相同。
新年到了小朋友们不需要去上学了,可以玩,可以拿红包,可以拿新年礼物,可以穿新衣服。新年对于小朋友是快乐的。
未婚的青年男女又到了被逼婚的事情,有男朋友女朋友的倒没什么。就是还没有男朋友女朋友的,这个有点难。其实也就那几天。
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了一年。把一年该拿的收入都拿了,然后要给孩子们买东西要给老人们买东西,如果条件允许呢,自己也买一点。条件不允许的话,那自己就省省了。才刚刚鼓起来的钱包,过了个年就像被戳破的皮球,又憋下去了。但愿来年能好一点。
新年到了,空巢老人们终于可以和子女们团圆一次,是你们拿着大包小包来,老人家还会为他们心疼,这是老人家就是希望子女们能陪陪自己,能带点礼物来很开心的。
新年到了,小老板们把加工费拿回来,还掉了一些欠账后调了工人们的工资奖金可能所剩不多了。实在不行就和关系好的朋友说一声,欠你的钱今年还不了了。年总是要过的,希望来年能好一点。
新年到了,大家都回去过年了,服务行业的还不能走,特别是餐饮行业,找到人家年夜饭要到酒店来吃,很多人加办喜宴要到酒店来。那就只能辛苦酒店的各位了。过了年你们再找机会休息一下吧。
……
新年到了,有人欢喜有人愁。不管怎么说,祝愿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过个年!
谢谢邀请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我们在对春天的理解中,对年的理解中,对岁的理解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的信仰方式,这是我们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不仅仅是现在时态的民俗生活,它是以记忆的形式保存了这个民族几乎全部的文化生活内容。中国正处在一个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这样一个更为特殊的历史时刻。在这个时期,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对外来文明的广泛的接受,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抛弃了自己的节日,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记忆力的减退。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为虔诚的信奉的一个节日。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使多个民族文化共融为一体,即现代文明,在这个时刻每一个民族都有对自己文化的捍卫的权利和传承的权利。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春节的内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淡忘,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热衷于过圣诞节。年轻人过圣诞节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有责任要过好自己的节日,我们应该保卫春节,也就是说要告诫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要坚持过春节的一个方面。 现代文明和传统民俗节日的存在并不是完全相悖的。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的标志事实上就是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底色,现代文明越发达,人们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对民俗的守护程度会越高,最重要的是守护民族精神,是对自己的文化尊严的捍卫。民族节日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符号,而是代表了这个民族的情感的、价值的、多种内容的一种聚合体。
为什么新年成为“跨年”,春节称为“过年”?
“跨年”之说,意为“守岁”,也就是“新年倒计时”。是人们表达“辞旧迎新”、“缅怀过去”、“对新的一年希望满满”的心里寄托。
这种心里寄托源于农历年的“守岁”,被移植到如今的“新年跨年”之中。
春节在冬去春来之际,按农耕文化的生产周期,旧一岁已终,新一年播种未到,农业生产的总结和期盼,自然就映射到了春节的守岁活动中去,最终延伸成了古人在守岁同时,缅怀过去、珍惜光阴的心里映射活动。
古代守岁,有守护灯火、祛病祈福之意。长者是为了辞旧,寓意珍惜光阴;年轻人则是为父母长寿祈福。通宵达旦,围炉团坐,谁也不能睡;慢慢地,就演变到了如今的凌晨半夜就差不多了。故名“跨年”。
守岁的本质,就是大家呆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如果大家都盯着时钟走字,彼此干瞪眼,那该多无趣?其实,古人守岁,早有集体娱乐作为消遣,打发时间。
“过年”之说,源于古时的一个传说。当时,故事中的两个怪兽,一曰“年”,一曰“夕”,前者为益兽,后者为坏兽。“夕”好冷,“年”好热,所以,“夕”出现在冬天,“年”出现在春天。由于春节正是冬春交替的时候,正是“夕”睡“年”醒的时候,人们就在这一天赶走坏兽,迎接益兽。故而把冬天最后一天叫“除夕”。
现在的春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本意过春节,二是迎接新年。后来,就把二者合起来了,成了“过年”。@途途时道 #旅居生活家#
标签: XIN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