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怎么被发现的?水泥的原材料是什么?结构是怎样的?
提到水泥的历史这个事情,我决定玩大一点,从古埃及的金字塔说起。
金字塔到底是如何建造的,一直到今天,在学界都仍有巨大的争论。但是,古埃及的金字塔中,毫无疑问就使用到了“天然水泥”。
在埃及古王国前期,埃及金字塔主体建筑材料为泥砖(类似混泥土)。而古王国第3王朝一直到古王国终结时期建造的金字塔,主体建筑材料为石料。无论是泥砖还是石料,都离不开“水泥”——黏合剂。
在金字塔的建设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天然水泥的影子,金字塔内壁甚至还有石膏涂抹的痕迹。当然,这时候的水泥不是作为建筑主体材料使用,而是作为黏合剂来使用,和今天我们印象中的水泥混泥土建筑是有极大的不同。
研究表明,充当天然水泥核心科技成分的就是——薯类淀粉。
所以说金字塔由混泥土浇灌而成是谣言,但使用了大量的“天然水泥”技术,确是事实。
顺带提一句,中国古长城或者大城市城墙的修建之时,我们也用到类似早期的粘合剂,不过我们使用的是更优质也更贴合实际的——糯米浆+石灰。
到了罗马的时期,已经有很完整的“水泥工业”了。当然,他们的配方和今天普遍使用的水泥有巨大的不同之处,不过就成分而言,已经相当接近了。
他们当时的配方根据记载,大概是一份石灰,一份火山灰,三份沙子;同时为了增加水泥的粘合度,还会在混合物中,加入一些动物的脂肪或者血浆之类的添加剂。在此项当时的黑科技的加持之下,古罗马的建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仍旧算得上是一种奇迹般的存在。
不过,这项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由于原材料的稀缺以及过度的开采,这个产业很快从源头就开始枯竭,在中世纪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面,罗马人都无法重现昔日的建筑历史辉煌。
不掌握核心原理,上面古人的智慧很多都不能逃脱昙花一现的命运,水泥的真正成型,还得继续等待人类科技的进步来推动。
一直到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发现并且把水化反应作为一个项目来研究,他发现了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特性的原理,并且得出水硬性石灰最理想的成分配比。由此才真正使得水泥的研制和发展,真正奠定了理论基础。
1779年,英国化学家布莱恩希金斯取得了用以外墙抹灰的水硬水泥专利,这是水泥混凝土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布莱恩还重新改良了石灰质水泥的合成工艺,真正的水泥工业发展时代正式到来。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了现代意义的水泥——波特兰水泥,并且取得了专利权。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所有水泥,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而成。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这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水泥。
从天然水泥,到目前广泛使用的硅酸盐水泥,见证了人类建筑科技的进步。
你觉得嫁得不如干得好,还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婚姻对女人而言不啻是第二次投胎,婚姻的质量将决定后半生的生活质量。所以适龄女青年都会不可避免地思忖一个事关重大的共同问题:究竟是靠自身努力干的好?抑或是一步到位嫁的好呢?
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对自身能力充满自信的的人可以选择打拼创业,选择后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而无拘无束,成功后充满自豪感,完全可以不用看别人脸色而自由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但是也应看到创业形势的严峻,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沉淀,阶层基本固化,想要靠一己之力冲破禁锢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一大众女青年将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就是希望以此叩开富丽堂皇的大门,然后一跃改变命运尽享奢靡高档的生活。但是进入豪门并非无忧无虑,家有家规,一系列不近人情的清规戒律或许让人产生束缚感,而养尊处优的高冷也常令人不寒而栗,所以坐在宝马里哭也提醒人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是选前者的辛苦打拼还是后者的安富尊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后者在现今社会明显占据多数,而且有愈来愈多的趋势。有些人权衡利弊扬长避短而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大叔以各取所需,你中意我的美貌我享受你的财产而等价交换。虽然此时此刻爱情有些变味,但毕竟禁不住物质的诱惑。
当然选择还有条件限制不能随心所欲,想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挂钩,你也有相应的容貌作保障,毕竟钟无艳的好运是空前绝后的。另外美好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也是重要的选项,不是人人都符合。
而靠干虽然可靠,但过普通的生活还可以,而想获得巨大成功则胜负未卜,因为向上跨越的通路几乎“蜀道难”,所以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欣然选择。
70后,80后的你都做过哪些工作?
70后,说不尽的心酸,道不尽的苦难,曾经连肚子都吃不饱的人,从小自己就琢磨着放学回家后如何到外面去寻找些可以充饥的东西。那时,捅黄鳝,抓蚂蚱,捕蜻蜓,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营养。现在想起吃黄鳝,好比就是一项工作,心里充满了回味。
那时的水田很多,田里又放了许多农家肥,一块田里面有黄鳝打的洞,洞口冒着泡泡。用食指从洞里摸进去,遇着硬泥,就“突突突”猛捅,黄鳝受到惊吓,从另一个洞口跑出来,这时,就要手疾眼快,一下就要把黄鳝捉住,否则光滑的黄鳝让你前功尽弃。抓到五条以上的黄鳝后,小伙伴们就会集结在一起,烧上一堆火,把黄鳝剐好,去掉内脏,用盐巴抹一下,掐来南瓜叶,包着丢进火堆里,一会儿香喷喷的黄鳝肉就烧好了,每人吃上一条,晚上就少吃父母做的饭,可以节省给弟弟妹妹吃了。捉黄鳝,一年从清明到十冬腊月都可进行,而我们坚持了五六年。所以说,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捉黄鳝,吃黄鳝。
后来长大了,饭可以吃饱了,心里便开始想起钱来了。那时有座废弃的军营,四川老板承包下来烤酒卖。他手下有几个烤酒的师傅,师傅们不守本分,他们可以用多余的酒糟再次烤出酒来,但不能让大老板知道,所以他找到我,要我帮忙卖出去。农村里的小酒铺很多,我去联系了十几家,以低于一角钱的价格批发给他们。当然一斤酒我也能赚过二三角钱。一天晚上拖两百斤酒,一天就可得到四十元钱。那时的四十元可以抵现在的四百。后来,老板发现了,辞去了烤酒师傅,我的工作也宣告结束。
以后自己就懵懵懂懂的干上教书匠了,也没有再接触其他工作了。
70,80后现在正值中壮年时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精神旺盛,斗志昂扬,大有作为的时期,创业初显成果之时,夫妻恩爱,孩孑也逐渐长大,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为自已的家庭生活的更好,要说都干过什么工作,那就得从头说起,我出身在干部家庭,我父亲是50年代中专比业生,先在气象站工作,后来因为右派回到了农村,母亲是农家妇女,我们这些子女也自然是农村人了,80年父亲平反,重新工作,去了政府部门直到退休,我们一直在农村生活和母亲,80年我正好也不念书了,随后在农村散悠了几年,后来去了金矿上班当工人,下井出碴,头次下井没干上半小时我就不干了,用双轮的手推车推石碴,装到对面看不到人那么高,刚推了没几步就倒了,还的装上再推,又没推几步又倒了,气的我说不干了,和班长说一声我就上井了,换上衣服骑上车孑就回家了,当时我己结婚了,到了家里累的不行,上床就趟下了,母亲和妻孑过来问我怎么了,是碰着了还是怎么了,我说没有,干不了不想千了,母亲就说干工作那有哪么容易的,推不了慢慢学,谁一生下来就会干活的,不都得一点点学吗,晚上睡觉妻子也说,干吧,熟练了就好了,等有了孩子更的花钱,不干怎么着,我也想来思去,怎么也睡不着觉,心想别人能干了我为什么干不了,我是人他也不是神,都是人为什么我干不了,不行不能就这样不干了,明天回去接着干,后来经过我努力地向老工人请教学习,自己也能独立的操持了所有的井下工作,第三年生为班长,后来升为矿长,干了几年有了点积存,我又转行了干起了养殖厂,后来又搞古懂等等,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一个忍奈,不断的学习进取,不要急于求成,从点点滴滴学起,通过不断的磨炼,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学习是成功之母,努力吧70,80后的朋友们,你们还年青,会大有作为的。
70后80后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见证了中国的伟大发展变化。但是,70后80后的一生,又是不幸的,因为,在这巨大的发展变化中,我们都十分巧妙的避暑了对我们有利的国家政策。
大学后出来找工作处处碰壁,理想是自己创一条路来,创一番事业,结果父母身体欠佳,还是继承了父亲的“服装”生意,至今也好几年了。
近几年服装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了,每况愈下,服装店的生意确实很惨淡,什么原因呢?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商网购兴起,很多人已习惯在网上购物了,导致实体店生意难做,我们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可能。
蓦然回首,发现70后的自己,已经快奔五十了,一晃就渐渐变老,照了照镜子,头上已悄悄的长出了白发,眼角的皱纹也增加了。岁月是一把刀,刀刀催人老。一种酸楚与无奈之感由然而生。
70后80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面临着工作家庭和生意的多重压力,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接受老婆的唠叨和孩子的埋怨。
70后,80后的我们,儿时的记忆,已渐渐模糊,曾经的年少轻狂,已经荡然无存,青春已逝,芳年不再。
生活之中,太多的无助与无奈,无法承受的生存之重,很多时候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我们也只能独自流泪并默默去承受着。70,80后的我们,正在逐渐老去,变得成熟稳重了,也开始变得沉默寂言了。
什么是思考,如何思考?思考是属于科学还是哲学?
刚刚听完林三土(林垚)老师讲当下疫情与美国亚裔命运的讲座,感触很深。抛开演讲主题,单看林三土老师在研究中体现出的思考方式,也会对我们今后深度思考某一问题产生很大启发。
一个观点:研究者的水平高低,取决于他在固定的时间里能讲清楚多长时间跨度的事情。(思考能力也是一样,看你能屡清楚多长时间跨度的事情)
这也可以理解成我们常说的那三句话:
1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待一个事件,你只能表达出一个态度,或者只有一个简单的举例论证。那就属于只能讲清楚一个时间点的事情,只能对这个时间点的事情提出一个想法。你不论证,这个想法就是没用的。
这是初级的思考能力。
2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这一阶段可能有了一些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积累,看到一个事件第一反应不是调动感情,而是先冷静下来想想,究竟是怎么回事?不同观点的逻辑和证据是什么样的?但有时因为掌控和处理资源的能力不足,能怀疑却不能证伪。这个阶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到后期容易自以为处在“高处”俯视他人而走偏。
这是较为进步的思考能力。
3 第三阶段,看山又是山。最终就像林三土老师一样,经历了批判、反思还能再“立论”。所谓“破旧立新”。这要求极强的掌控信息资源的能力,其中又包括了大量信息的挖掘力、理解力、筛选力,还要求极强的思考、记忆、表达能力。经历了自己的论证之后,回到话题,才叫“破而后立”,真正实现了研究的高境界。
这也是思考的高境界体现。
为什么在大中型国企,有些分厂和车间领导及班组长会认为大专学历的技术员工作能力普遍很高?
我在大中型国企工作了几十年,搞过材料供应和基建安装施工管理工作,与各种文凭出身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打交道比较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并非与文凭档次成正比,主要决定于个人,高学历和低学历都有工作能力强👍的。总的来说,大学专科毕业的人,工作能力强的人比例较多一些,特别是基层车间、分厂。大学专科和本科所学专业相同,专业课程基本上一样,本科基础课学的内容高深一些,基础课内容到了实际工作上很少用到,例如外语、高等数学、什么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基本上用不上(按国标对号入座)。大专生有自知之明,能安心在国企工作,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这山望得那山高,有些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工作上进心不强,把精力放在跳槽、出国、考公务员上。大专毕业生刚到国企后被分配到班组实习,因自知之明,由实习到技术员,能潜心学习生产、检修、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及管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于专业工具书的运用普遍都比较精通,例如我在担任物资供应主管兼计划员时,发现大专出身的技术员报上来的材料计划准确率高,差错较少……我在搞基建安装施工管理吋,发现省级国企安装公司、土建工程公司也是如此,例如某省级火电安装公司的技术员当中工作能力最强👍的反而是那些大专出身的,特别是那些安装工人提升的大专出身的技术员(自考生和电大生)工作能力最强。在工作中与甲方吵架的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这些本科学历出身的青年技术员,连他们的队长、书记、(科级干部,无高学历的工人出身的技师提干的)都不放在眼里……还有我们单位有一批本科、及大专出身的技术员跳槽到广东工作的人,大专学历的无一人下岗夫业,而本科出身的有下岗的,还有降低职务使用的……以上是上世纪和本世纪初的情况。(上世纪只要有公办中专以上文凭都算干部,不是招聘)
不过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在社会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专、本科已过时,现在的中学教师,硕士都不吃香了,不仅要求是博士,还要求是名牌大学博士,例如深圳中学只招北大、清华及国外高学历的人,其他学校一律不用。因为现在人事制度是招聘,用人单位说了算……现在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我看来,这些领导看问题看到点子上去了,为啥呢,就如今这个社会情况来看,大部分本科以上的人瞧不起专科生,那种优越感我这个专科生是看的一清二楚,我在一家国有三级单位工作,本人入职也有五年了,就从本单位来讲吧,近年来公司招人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当然硕士也有985.211.硕士也有一般硕士,本科进来的都是比较早的,像我这样的专科只能当工人了,这就形成了一条鄙视链,985硕士看不起一般硕士,一般硕士看不起本科生,本科生看不起我们这些底层的生产工人,但是就工作能力来说我真不觉得我比他们差哪去,除了少部分岗位需要特别专业的人去做之外,大部分岗位专科生就够了,什么ERP我同事就做了,专科毕业,前两年做生产,现在做财务,当然前提是他以前财务专科毕业的,我另外一个同事,本来做了两年的生产现在做采购了,再说说我本人吧,我自认为理论方面的东西比不过那些本科生,硕士生,但就实践这方面,我真的不得吐槽吐槽了,前两年公司没有换领导时,新来的研发工作者还下下车间,去实践实践,现在新来的都不下车间了,我想弱弱的问一句,你不去现场看看,你设计的图纸,只能是纸上谈兵,实际操作后问题一大堆,设计跟生产相辅相成,你不参与实践环节,你的设计终究是自娱自乐了,有点偏题了,回到原题上来,作为专科生深知自己与他人的不足,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尽量缩小与高学历工作者的差距,在外施工时听到别人喊你一句李工,张工,你心里是不是美滋滋,干事是不是来劲了,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了,再说点其他的,国企单位政治氛围太浓,天天在演宫斗剧,哪有时间专心做研究了,我这专科生只能闲暇时间听听他们的乐子了,一个专心埋头苦干,一个天天不务正业,造就的结果不就出来了,一个累计了多年的技术工作经验,一个累计了多年的内斗经验,想想不就清楚了。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疑惑,曾经有机会跟几个工厂的经理聊过这个问题,确实不少工厂的领导对于大专生的评价要远远高于本科生。为何会这样?其实个人觉得还是心态的问题,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心态问题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无疑大专生的心态更好
第一、大学生的心态培养其实从刚进入校门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大专生的心态更好,甚至定位更低。有幸进入过一所刚升本科的公办院校考察过,在半个多月的与学生接触中,不少朋友跟我的感觉一致,大专生对于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为何会是这样?其实从院校领导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因为是刚升的本科,院校把本科生当做“香饽饽”对待。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待遇(宿舍等)跟普通大专生都是区别对待的,这样就有意无意的给本科生养成了一种“我是娇子”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下,毕业后进入单位也是很难改变过来的,仅仅这一条就让很多工厂的领导不待见。态度才是职场的第一要领,技能和专业知识才是其次。
第二、心态好的背景下,大专生的进步更加快,这点不得不承认(师傅愿意教)。记得之前去过一个国营的水泥厂考察,一次下车间的时候看到一批刚毕业的学生在实习(一般都是老带新),基本上跟老师傅走的近的都是大专生。工厂的很多东西都技术活,跟师傅走的近自然学到的多,或许是因为岗位不同的问题,不少本科生都进了实验室,但是几年后离职率最高的基本都是来自于实验室。不得不说,心态问题是从进入大学后就需要调整的,如果院校自己做不好那么最后吃亏的只能是学生。
虽然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说句实话如今很多工厂的技术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要想快速进步关键是心态
已经有不少朋友都提到过这个观点,工科类大学生其实本专科学到的东西差别不大,除非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后进入实验室做研究,否则进入工厂后很多东西都是需要重新开始,用一教就会也不为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大学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缺失造成的。几点观察:
第一、毕业即失业,很多单位HR(尤其是工厂类企业)都用“白纸”来形容刚毕业大学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知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并不适用。我身边一位朋友学机械设计的朋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毕业那年正好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应聘去一家民营制造厂做设计员,面试主管第一问题就是:现场用电脑CAD画一张图纸。我这个朋友当场傻眼,虽然说CAD制图学校有教但是并不是作为重点。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画了一个小时才把图纸勉强画完,这就是学校教育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其实想起来,CAD制图练好需要多久呢?顶多一个学期的时间,但是可惜的是不少院校如今的教育都是理论大于实际(甚至有些授课老师本身CAD就很菜)。费劲4年最后教育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很多企业起码的要求,我身边不少学习工科的朋友都是毕业后再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CAD、Photoshop等常用软件,产教脱离是如今大学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如果毕业要想从事制造业的的朋友,珍惜大学时间多去实习了解如今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说当时我朋友的CAD比较熟练,相信就不会有失业或者低薪水的问题。大学教育缺失是一方面,大学生自己需要在大二(最晚大三)明白自己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很重要。不要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一点技能,拿着一堆“虚假”的证书(主要是含金量不高的证书),怎么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综上,在大中型国企,有些分厂和车间领导及班组长会认为大专学历的技术员工作能力普遍高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心态问题,心态摆正了自然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步也就更快。各位觉得呢?原创不易,喜欢记得点赞、转评。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yongtanfc):勇谈房产经济壹贰叁,更多优质内容继续贡献中。
标签: 水泥厂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