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理/地质方面的硕士或博士是怎样一种体验?
首先,地质和地理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二者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地质和地理都是个大类,下面又分为好多个小类,就说学地质的,是学地质学的,还是学地质工程的,两者区别就很大,地质学属于理学学科;地质工程属于工学学科。一个重视基础科研,一个重视实际应用;一个是培养科学家的,一个是培养工程师的。学起来肯定有不同的体验。
单就说地质学的硕士、博士,也分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大家有时候可能会一起去到野外,但到了野外从事的工作可就不一样了,构造地质学要从宏观上看剖面,所以需要多走多看,可能照几张照片,画几幅素描就完事了;学沉积学的要测量地层,拉尺子一层一层量,一层一层描述,还要采集不同的石头回去显微镜下看;学地球化学的找到黑色的石头采几块样品就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要等回到实验室以后进一步仪器分析,这些都是不同的体验。
其实学地质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现在的搞地质已经不是大家传统意识里的那种地质了,什么罗盘、锤头、放大镜是三大件,什么远看是要饭的,近看原来是学地质的,现在学地质早就用上高科技了,无人机都已经用上了。
学地质可以到处跑,有些地方野外的风景比5A级景区的都要多。
学地质的人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心胸比较宽广,我爱地质。
我曾经是一名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上学的那三年的确留下了许多回忆。就拿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来说吧。
野外实习
学地质就离不开出野外。上学期间野外跑过大连、秦皇岛、巢湖、湛江、秦岭山区,这相对有的同学去的还算少的。只有到了野外,那些在书本上的东西才能和实际联系到一块儿。原来搞地质的不是整天游山玩水,也不是一锤子下去就挖出个金山银山,更不是像风水先生一样到处寻龙摸金。
教学实践
除了地质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我们系每个研究生都要协助导师进行教学实践。当时我的导师为地质学本科生教授沉积岩石学课程。岩石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每一节课下来,晚上就要安排相应的实习课程。研究生三年,除了研三找工作、写论文没时间,前两年我都负责带本科生的课程实习教学。
因为要带学生,你就必须自己对每一种岩石、每一类矿物、每一个标本知根知底,需要提前备课和整理资料。在实习期间还要面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正确讲解,实习后要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批阅。真的是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感觉。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周工作总结
我们导师算是对每一名学生比较严厉的那种。尽管我们没有课程,也要呆到办公室学习或者进行科研工作,导师还是要求我们每一周都要集中进行一次工作总结。不论工作大小、工作量多少,都要用PPT的形式将给大家听。起初我们许多同门都比较反感这种方式,觉得实在太没必要。
后来,在我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报告论坛时,在我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时,还有参加毕业答辩时,每一次我都能做到游刃有余,我才理解到导师这么做的良苦用心。
这就是我读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一点体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谢邀!
这个问题我简单回答下!
不知道其他学科发展是不是和地理学科一样,和其他学科交叉越来越严重!
地理简单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就是包含很多比如: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地理学……
人文地理就是: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宗教地理学……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简称地信,很像计算机,利用地图学、遥感学、数学、计算机等知识……
自然地理学和生物、化学交叉很严重;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交叉很严重,偏经济;地信偏计算机。
高中时候地理属于文科,大学地理属于理科,这个很致命,大学地理需要学习高数,很多人害怕的科目。
研究生博士的话,研究的比较细化。
但是,比如自然地理和生物、化学交叉很严重,一般都是比如得看导师研究啥或者有啥课题,一般都是采集土壤或者水体,测量各种指标,什么ph、有机质、总氮总磷氨氮、各种各种成份,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仪器,什么紫外分光啦、气相色谱啦,之类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不做实验的,直接利用数据,做模型的。或者研究什么植物啦、什么土壤动物啦,都有,所以说和生物、化学交叉很严重。
人文地理就是很偏经济,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各种统计局数据,而且很多数据找不到,需要关系。金钱。而且数据尺度比较大,一个省或者市的,很多数据不完善,需要自己想法子,或者凭借导师认识的人去找去买,或者做问卷调查,这些数据最后都需要用统计学方法,利用各种模型处理,寻找规律。
地信就不说了。
简单回答,祝好!
标签: 地质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