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哪个?为什么?
这个问题问的很泛,问一百个人,可能会得到一百种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有喜欢摆文弄墨的,有喜欢舞刀弄枪的,还有喜欢棋琴书画的,等等。
但就现在的我们来说,我觉得大家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会是***、周恩来。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开始探索怎么来改变中国的现状,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当家做主人。在北京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时,通过李大钊接触到《***宣言》,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并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创建了中国***。自此开始,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的人民解放、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无私地奉献了一生,作出了巨大历史功绩。他不仅参与了中国***的创建,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根据马克思特别是列宁的党建理论,紧密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形成了中国***一套完整的党建学说。在他亲自领导和指挥下,建立了中国人民***,形成了我党的建军思想,中国人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内外敌人,解放了全中国。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没有***,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一生革命,一家人中出现了六位烈士。为了保家卫国,他与其他普通父母一样,把儿子送到朝鲜战火的前线,最终儿子毛岸英死于朝鲜战场。他一生清廉,勤勉为公,没有为子女和亲属谋取权力、留下财产。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他的一生是“为中华之崛起”的一生,年青时怀着对真理的渴望,赴法国勤工俭学,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大量心血。同中国***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公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一生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你最喜欢谁的文学作品?为什么?
最喜欢余华的文学作品。
读《活着》时还在高中,犹记得当时的阅读体验,是伴随全身战栗的一种恐惧感。人物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尤其是***的后半部分,死亡的频繁如此之高,命运对生命如草芥一般的碾压,使得我对这个作者也怀着无以言状的恐惧。
不知何时起,***读书都在追问表达,就像我读完《活着》之后,友人也问我这本书在表达什么,我只得用一句“大概就是要我们好好活着,活着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搪塞。其实,对于读一本文学作品来说,“读这本书,我能获得什么”的心态颇带着点功利。尤其是一部***称好的经典,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发掘和延长,也在于探讨和创新。所以从余华的作品出发,我突然也想追问自己为什么会有“不适”,这份“不适”是不是也有探讨的价值,是不是也能帮助我更好理解余华。不只是我一个人读余华会觉得心惊胆战。余华是一个对于生命“痛感”非常着迷的作家。在余华***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大多带着一种土质的,粗粝的的味道,在那狭窄而暗黄的农村或是小镇场景里,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些人格缺失,时常做出一些荒唐的行为动作。
公认余华艺术价值最高的三部长篇***《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基本都诞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背景也都是上个世纪的苦难年代。如果说《活着》中还带着与命运相连的形而上的哲思,那么《在细雨中呼喊》则毫不留情地展示着人与生命中的那些丑陋和荒唐,具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充斥着一些奇怪的“恶趣味”,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正面甚至积极的。
大家都读过小教六中的《穷人》一文吧,桑娜和西蒙都是穷人,为什么西蒙死了而桑娜还活着?
天渐渐暗了下来,风呼呼地刮着,云层越来越厚,海水肆虐地拍打着海岸边。傍晚的钟声时隐时现地传来,搅乱了西蒙的思绪,丈夫出海打渔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怎能不叫她担心呢!好邻居桑娜的丈夫已经回来了,靠岸时因为风浪太大还受了伤。西蒙在海边焦急地等待着。看看天气变得越来越坏,西蒙不由得在心里默默祷告起来。
大雨铺天盖地地浇了下来,桑娜安顿好家人,悄悄地来到西蒙身边。看着西蒙焦灼的样子,桑娜只好劝她回家再等,桑娜知道,西蒙已经怀孕九个多月了,身体一直不太好,况且家里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呢。可西蒙死活不同意,桑娜拿起手中唯一的一件雨衣,紧紧地裹在西蒙的身上,拖起西蒙就往回走。
西蒙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衣服和被子上都缝着大大小小的补丁。孩子斜躺在床上已经睡着了,眼角还挂着泪花,那大大的脑袋和瘦弱的身体显得极不协调。桑娜扶着西蒙坐在床边,尽量地安慰她:“西蒙,不要担心,就要回来了,他可能想多打些鱼回来……”西蒙的眼泪流了下来,她知道丈夫可能凶多吉-少了。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已经不是稀罕事了,不知道多少家庭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可是西蒙不甘心,她的丈夫还年轻呀!早晨出门时,他还向自己许下愿言,一定会平平安安地回家,还说要多打一些鱼,让西蒙增加点营养,好顺利地生下孩子,可现在……
夜已经很深了,暴雨依旧疯狂着。桑娜默默地陪伴着西蒙,空气中充满了忧伤的气氛,压抑地让人喘不过气来。夜漫长得像过了一年。天慢慢地亮了,可是终究没见丈夫归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西蒙在桑娜的精心照料下生下了一个男孩,可是,由于伤心,西蒙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西蒙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她想到了深爱自己而又葬身海底的丈夫,想到了两个即将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孩子,西蒙不敢再想下去,孩子睡得香极了,他们丝毫没有感到灾难的临近。西蒙摘下自己的旧头巾,用尽全身的力气把孩子们的脚包好,深情地吻了吻两个孩子。最后,她慢慢地倒在了床边,眸子里的光芒渐渐消逝了。
漫漫的黑夜终于吞噬了贫困而又可怜的西蒙。
【刀神李流水 一刀断流水 剑圣陆青山 一剑斩青山】
怎么写诗才美?
怎样写诗才美?
诗,就像刚泡的一杯香茶,在严热的夏天,慢慢喝上几口,多么解渴呀!我喜欢诗,但真正开始写诗,时间很短,谈点肤浅认识,与友友们共勉。
一、心静自然美。诗,是情感的花,是浪漫的月亮,是寂寞的老酒。只有怀着一个平静的心才会写出入心入耳的美诗。不为追求名利而写诗,不为当诗人而写诗,不为当职业而写诗。只唯快乐自己、与友共享而写诗。像历史上的大诗人们学习。比如,读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总给人心静平和之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后身临其境,心怀坦荡。王维一生一世,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都是以诗一般的心境活着,因而他写出来的诗,总有一种心境美,让人读不尽,回味无穷。
二、泥土芳香美。要写好诗,首先要明白一个花序,就好像一棵树,到底是先开花,还是先生绿叶?这就是花序。对一般爱好诗的朋友来讲,先要注重绿叶的培养。
只有绿叶茂盛,开出来的花,才能繁花似锦。如果先开花,花不够艳丽,缺少芳香,反而不利于树的成长。先绿叶,先泥土,先培根,多深入生活,多写熟悉的物和事,多看草根们写得的诗。或许,这对初写诗者有很大帮助。
三、融入创意美。我是个初学者,对写诗,算爱好,不算追求。所以要求不高,自己能读明白,看后心中有满足感即可。但要把写的诗与更多好友分享,那得融入诗中,创意诗美。三个层次,写出物像美、意景美、心境美。目前,我写诗还没达到物像美的层次,比喻,写水只能让读者见到波浪、波澜、波涛,还见不到波峰、峰峦、峦山绵延,更不要说意景心境了。因此,只有先从低层次突破,只有低层次突破了,第二、三层次突破相对容易些。
诗,困惑的是山谷,但山谷说,是诗迷茫了我。要不然,我会像水一样奔跑……
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聊聊自己的追求吧:
崇尚自然:最美的诗篇源于自然。自然界的一切,寒来暑往、日出日落、花草虫鱼……,皆有“情”,它们的“情”映入眼帘,融进心里,与自己的“情”同频共振,落下的每个文字,组合成词,每一组词再凝成句子,便成了诗。无论是宏大的、感天动地的,还是细腻的、体贴入微的,都会饱含自然之美!有缘人读了,也会带进心里。
简洁明了:早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每写出一首诗,都先读给邻居们听,改啊改,直到他们能一下子读懂,才会拿出来发表。我们的汉语文字早已删繁就简,如果现在还用晦涩难懂的字或结构写诗,那注定会吓跑读者。
与时俱“境”:大家都知道,诗歌要有意境。意境虽无新旧之分,但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举个小例子,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句,意思是说很忧愁,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现代人点香的相对少了,用金兽香炉的更少了,如果再这样写,形不成共鸣了。
自得其乐:最后,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有盛衰规律,诗也不例外,有的人说“现在诗歌已死”,还有的人说诗歌“小众化”了。无论大环境如何,几千年来,诗歌这一可口的精神食粮,魅力丝毫不减当年。最唯美、最舒雅、最宽慰的生存密码被我们的祖先们藏在诗里,只是现在许多人要追逐的东西太多,不屑去“淘宝”而已。
标签: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