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写实画作,那它的艺术性表现在哪儿?
《清明上河图》是写实主义风俗画,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范畴,也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描写的不是绝对现实,是曲谏现实。
如果把《清明上河图》类比文学作品,那么它相对应的应该是历史小说,比如不同于《三国志》的《三国演义》,内容与真实逼近,但主观思想明确,刻意勾勒情节,以称应中心思想。
《清明上河图》正是如此,你要说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汴梁城的繁华景象,也没错,但并非如此描写这么简单,在京城繁华景象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勾画出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它是作者刻意将真正反映这种危机意识的生活景象交织在一起,达到一种曲谏现实的作用。
《清明上河图》对社会问题的反映,真实而又细致,隐匿却不失常理,采用“散点透视”顾全大局
作者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
通过真实得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细致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隐匿却不失常理。
整幅画采用“散点透视”艺术手法,描写出一处处真实的场景画面,通过各个细节进行的整合,展现出一幅整体北宋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节刻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全图鸟瞰,侧面反映作者在画中想要表现的隐匿危机
街头打架斗殴,受害者一方不仅没人帮忙,反而被迫劝阻,而且街上发生这种事情,依然没有官兵阻止,此现象反映社会极度不公平和社会治安的失职。
城门口懒散疲惫的士兵盘地而坐,弃兵器而不顾,整日闲聊逗趣,一点城防意识都没有,还有一个士兵居然靠墙睡大觉,该幅画面表现出北宋军人士气脆弱不堪。
城门一侧,税务官与货主们产生矛盾,一车夫急得嚷嚷了起来,吵声之高,城楼上的人惊动后向下张望。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这一场景象征着当时紧张的官民关系。
总结
《清明上河图》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标签: 描写清明节的优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