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稍微看一点感伤的文章或者视频等就会哭?
我觉得我就是那种稍微一看伤感的东西就哭的人,我从自己身上分析一下,看看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况
1 以前由于学校是那种高压管理,根本就没怎么看过电视,也没看过小说,后来上了大学,没有课的时候就在床上躺着看电视剧,那时候宿舍的人觉得我就是个怪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开始还会问问怎么啦,我说看到女主被误会,被伤害,或者悲剧啥的,我就忍不住,要是看到喜剧有个笑点我就开心的大笑,有时候跟宿舍一起看电视,结果发现我的笑点和累点太低了,他们说我就是容易多愁善感,太心软,记得有次我们在前面走,突然听到彭的一声,回头一看是一个老人摔倒啦,我就打算去扶,路过的一个人说,别再赖上你,岁数这么大啦,当时旁边有好几家商店,我看了看说,没事,都有摄像头,扶起来之后就打了110,一直到警察接走。
2. 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明白了一些道理,当再看到些伤感的视频文字时,就会想到曾经的自己。一首歌,一段视频,就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就好像曾经的自己,慢慢地明白,每一首情歌,或甜蜜,或悔恨,或痛苦,都是一段故事,还记得走在商业街上突然听到《体面》时,眼角的泪痕,熟悉的街突然换了人演,站在大街上,捂着脸蹲下来,泪水哗哗的流,觉得就好像讲的自己,当看到男主穿心之后,用尽全力去见女主,女主不顾箭去拥抱男主时,压抑的情感突然决堤,羡慕他们的爱情又对曾经的感情失望,,
我是个大男人,看了感人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会嚎啕大哭,正常吗?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被电视剧情感动,跟着人物的命运发展变化情绪,这其实都是共情能力强的表现。
如果情绪感染系统的功能过强,就会对人的共情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情绪模仿系统能让在人们观察他人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聆听他人话语时,激活人脑中的某些区域,让人产生亲身体验般的情感。
苏格兰神经科学家Adam Smith认为,如果你是一个相当容易受他人情绪感染并沉迷其中的人,那么这样的表现反而会抑制你换位思考的能力,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当别人很开心时,你就会十分兴奋;当别人十分伤心时,你又会更加的沮丧。
网友莫忘初心:
男儿有泪不轻弹,情到深处才动心。一部好的电视剧的剧情,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照,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必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即使七尺男儿,血气方刚,也是血肉铸成的驱体。理性的他们,可以有效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感情。
他们更不会为一部生搬硬套,曲折离奇,胡编乱造的剧本,以及仅靠涂脂抹粉,而没有演技水平,无法进入角色的人物,去动情落泪的。
网友pwh:
我虽是一个大男人,可有时候也会看电视感动流泪。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只知道画面太感人了。《泰担尼克号》,船快要沉了,男主角对女主角说的一通话:好好活着,帮我生好多好多孩子……自己也哭了……自己是什么人?或许曾经岁月成长,或许心太软吧
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感性的,有理性的,有冲动型性格,有稳重型的性格,很难说哪样的性格好,哪样的性格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夫认为还是感性性格要好一点,也就是金庸老爷子说的性情中人,熊猫就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凡事跟着感觉走,一切以感性为主。
这种性格好像是有缺欠,但是,我还是倾向这种性格,我喜欢这样的性格,我认为这样子比较真,不折不扣真性情!
题主的问题很正常,熊猫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电影,看电视的时候,遇到感人情节的时候,会忍不住的激动,动情甚至会落泪,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也不能说这个人软弱,这只是他的感情丰富而已,是个好事情,最起码的说明他这个人是有是非善恶的,是向善的,如果这个世界都是这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真的是十分地美好!
不光是看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就是熊猫自己写的文字,也会经常的让自己激动,经常被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不能自己。以前这样的事情还不多,尤其是这几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经的事情多了,有了是非善恶的考量,对善的事情的向往和对恶的事情的讨厌,自然而然的产生这样的现象,熊猫有的时候是很享受这样的体验的,它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感受,能提升自己的品味,提高自己的境界,避免自己的随波逐流,能化腐朽为神奇,能让自己提升一个境界!
这是一个好事情,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想让他感动别人,你想一想那可能吗?
一个爱好文字的人,总不会是大奸大恶之人,最起码的也知礼义廉耻,也懂是非善恶,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要传播正能量,不要写一些负面的东西,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责任,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读者负责,想要别人做好人,自己本身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就早点退出吧,如果还能像题主那样,还能被感动,说明他内心向善的,应该感到欣慰!
我 是熊猫生活家,很高兴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你同意熊猫的看法,就点个赞关注一下,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为什么我一个十七岁的男生,会伤感,心思细腻?看到一些伤感的诗歌文章之类的会超级感动?
16岁的花季,17岁的雨季。拥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这是多么珍贵啊。具有超强的艺术感知能力,这是上天赐予你的天赋。不要太忧伤就好,忧伤不利于学习功课。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17岁的时候,我们班有位男生买了一本郁秀的《花季.雨季》,被全班同学传看。因为这一本书,全班40多个同学变得更加亲密,我们有了同一份爱。少男少女细腻而善感的心思,被理解了。
我们也更加努力,因为谢欣然和陈明,最终都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成为很优秀的学生。在那样青春年少的岁月,没有什么是不能的,没有什么不是美好的,连暗恋,都可以成为动力,都可以终生难忘。
记得我的同桌杨丹,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她最神奇的一点是,所有跟她同桌的人,成绩都呼呼往上长,我跟她同学一学期,成绩从15名提升到第7名,可惜后来被调走了,怎么央求,老师也不同意我在跟她当同桌。后来她的同桌,大家都叫他宝华,宝华考上了北京大学英语系。他一直称杨丹为“师傅”。嗯,宝华诠释了什么叫“青出于蓝胜于蓝”。
杨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质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她自己学习特别认真,又乐于帮助人,也不假装不认真,杨丹属于成绩优秀的同学,但不是特别特别优秀的,所以,就很鼓励人,比如,我考第7名那一学期,杨丹考了第六,我就想,我要是再努力一些,很可能超过她呢。然后就真的会更努力一些,而努力真的有用。
17岁看过的书,也会深深地刻进记忆里,因为善感,全情地陷入其中,所以才会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呢。
成年以后,我们杂务缠身,没有了憧憬,也许麻木了,也许心都长出了茧子。每当回忆起曾经的自己,心也会变软一些呢。嘴角也会泛起笑容呢。
标签: 忧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