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教父》到底讲述了什么?
单纯谈《教父》,略显单薄。需要把三部曲放在一起来讲述。
【由左至右:原著/马里奥·普佐,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监制/罗伯特·埃文斯,制片人/艾伯特·拉迪,共同在新闻发布会宣布《教父》开机。】
《教父Ⅰ》的故事开始于1940年代。正值二战末期,毫无悬念即将以胜利姿态结束战争的美国,社会充满朝气,经济欣欣向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强国,经济的中心。
而故事开始于1901年《教父Ⅱ》中,小维托从西西里逃到美国时,欧洲大陆正酝酿着风云巨变。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初代教父维托柯里昂伴随着美国的崛起,逐步扩大自己的橄榄油生意。
同时,他抓住了始于1920年代的美国禁酒运动的机会,通过运输贩卖私酒而快速建立起来自己的地下王国。可以说,维托的成功,只能立足于美国在上个世纪初蓬勃发展的大背景。
当维托只身一人建立起庞大的家族,挫败卡彭家族的势力争夺,成功度过1929年的大萧条,西西里移民的美国梦,故事堪称“圆满”。
然而,二战之后大批移民的涌入,新的黑帮崛起(包括华人帮会),纽约地下势力的均衡被打破,地盘面临重新划分。柯里昂家族再一次被推上了战场,这是五大家族火并的根源所在。
在了解上个世纪前50年美国的社会背景之后,《教父》三部曲的故事植根于美国上个世纪的经济变迁、社会发展史的基底,片子的内涵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冲突,最后都归结到这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上。
老教父维托柯里昂建立家族的那一刻起,无时无刻都在思索:
水浒传中的十个小故事有哪些?
1 武松打虎
一直觉得啊这个武松真是厉害,首先说他长的一表人才,相貌堂堂,论喝酒豪爽性子刚直,简直就是一个硬汉子,论武功也是非常厉害的,但是一个硬汉对付一头老虎,毕竟硬汉也是人啊,我就想啊要是武松不喝酒他敢打老虎不,我觉得正常人理智告诉他,好汉真的不用吃眼前亏,但是恰巧呢武松喝酒了,酒最能壮熊人胆,更何况是武松这样的硬汉子了,武松喝醉酒以后一是想着未必会遇到老虎,二是想着就算真遇到老虎了再回去也让人笑话,没想到真遇到老虎了,生死关头不打死虎命都没了,人的潜力有时候真的是靠激发,这一激发武松瞬间就变成打虎英雄了。
武松打虎真是帅呆了,不管是被逼的还是碰巧吧,武松都是幸运的,最喜欢武松打虎这段故事,看着真令人激动。
2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话说鲁智深有一次吃酒正巧遇见卖唱的父女,了解之下才发现本来这个女儿已经嫁给了镇关西做妾,但是却被正妻赶了出来,不仅净身出户还得卖唱还当初镇关西买她的钱,鲁智深气不过就去找镇关西要个公道,不料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真是恶有恶报啊。
3 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在东京相国寺的时候做的是看菜园子的活,可这附近有二十多个破皮无赖,经常来菜园子里偷菜,有一次被鲁智深看见了直接就把领头的两个破皮踢倒了,自此这些破皮就不敢与鲁智深得瑟了,还经常拿好吃好喝的招待鲁智深。
有一次鲁智深与这些人在喝酒,菜园子里面有一颗树,树上的鸟一直再叫叫的人心烦,这些破皮就搬梯子打算把鸟窝端了,可是鲁智深看见了就说何必那么麻烦,直接撸胳膊挽袖子低头抱着树干就把这树连根拔起了,这些破皮吓得直接跪在地上拜了师傅。
4 智取生辰纲
杨志护送生辰纲本来是趁着天凉时候赶路,但是后来到了人迹罕见的地方就趁热赶路,这样也是为了大局着想,但是他手下的人时间长了就不干了,最后甚至不顾杨志的打骂也要找个地方乘凉,这时候晁盖扮演的商人团队过来了,白胜挑着酒桶也过来了,军汉们一见到酒就馋的不得了,非要喝,但是杨志却怀疑酒里面有蒙汗药,这下子可惹恼了白胜,正巧晁盖等人也渴了于是白胜就把酒卖给了晁盖等人,看着晁盖等人大口喝酒军汉们都受不了了,都嚷嚷着要喝,这回杨志也打消了一点顾虑,但是白胜却死活不卖,这样一弄就彻底打消了杨志等人的疑虑,买了白胜的酒结果都被蒙汗药弄倒了,生辰纲也让晁盖等人劫走了。
5 怒杀阎婆惜
宋江故意放走了晁盖等人以后,晁盖托人送来了招文袋与五十两黄金,却不料落在了阎婆惜的手里,阎婆惜威胁宋江,宋江不得已杀了阎婆惜。
6 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路上看守林冲的董超薛霸一直想找机会害死林冲,一直都没有机会下手,后来到了野猪林这两人就要杀害林冲,幸好这个时候鲁智深知道林冲有危险就一路跟着,看到董超薛霸两个要动手,鲁智深拔刀相助救了林冲,鲁智深真是侠之大者啊。
7 大闹五台山
《尚书》里讲了哪些内容?为什么感觉现在不怎么教了?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的故事。《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称为《尚书》。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我们熟知的“满招损,谦受益”,原句是“满招损,谦得益”,就岀自《尚书》。《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故此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明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逊虚心得到益处。
《尚书》据载原有100篇,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29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称古文《尚书》,后来这16篇又失传。到晋代时,又有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岀数篇,共形成古文《尚书》58篇。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不过,《虞书》《夏书》并不是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该是最早的作品。《盘庚》3篇是殷王盘庚迁都时的演讲记录,语辞古奥难读,比喻也生动贴切,“有条不紊”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流传下来。
《周书》包括周朝初年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乡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商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都叙事清晰,表达岀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牧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也算是最早的《罪己书》。
《尚书》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主要是明君治事和臣民事君之道,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己有很大不同,加上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由于记录的都是地位很高的人的言辞,言语之间多数给人居高临下之感,既让人推崇,又明显有崇古感觉。所以,现在真正读懂的人少,能讲清楚教明白的就更少了。
标签: 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