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ysladmin 16 0

壮族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

本人就是纯正的壮族子弟,会说地道的壮语。那么壮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壮族的称呼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余种,我所在的地区属于壮族里面的侬族支系,说实话要怎么区分谁是哪个支系的,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主要的区分方式应该是根据地域的划分和说话的语言来区别吧,不同地方的壮语在语调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地区分布: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和云南省文山州境内,少部分分布广东、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也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000年以前交通和经济还不发达,一般来说,壮族会一整个村寨的聚居,村子里面清一色的壮族,没有其他的民族,现在的话也没有其他的民族迁进去,但是村里面的小伙子们现在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媳妇进来。壮族村子会比较团结,哪家有事大家都会自动去帮忙,我小的时候村子里有个老人喝酒落水死了,找不到尸体,附近三四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手拉着手从河流上游到下游地毯式的搜索,最终第三天在河流的下游找到了老人尸体。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壮族人一般来说会找有河、湖的地方聚居,我们这有句谚语叫:汉族占街头,壮族占水头、瑶族占山腰、苗族占山头的说法,这跟早期的部族争斗有一定的历史关系。

壮族普遍淳朴而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必然好酒好菜招待,而且壮族的酒量都比较不错,早些年劝酒很厉害,现在国家出台政策也就好了很多。

民风、民俗方面,壮族应该是被汉化的比较严重的民族之一了,现在很多壮族的孩子已经完全不会说壮语,也听不懂壮语了(特别是城镇里面的孩子),但是还是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节日,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赶花街节就是壮族比较盛大的传统节日。原本三月三是壮族青年男女对山歌的日子,他们用歌声向情郎或阿妹表达自己的爱意,倾述自己的钟情,对歌结束,阿妹会送给相中的情郎自己做的花鞋垫之类的定情信物。现在的三月三由旅游协会来主持,人们会穿上壮族的服装,表演对山歌和其他节目,也是很热闹的,而且还有很多壮家的特色美食,比如花糯米等。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宗教信仰方面,壮族主要信的是道教,我小的时候大人会告诉我们大年初一不能去串亲戚,不能大别人(会送力气给别人),不能用嘴吧吹东西等等各种,现在已经没有太多了忌讳了,和壮族人打交道只要大家相互尊重,有基本的礼节那就很好相处。

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吧,想了解更多壮族的知识和民风民俗,欢迎来我们云南文山壮乡做客😄😄

壮族是个让人敬畏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征善战外且最喜欢唱山歌,男子嗓音浑厚嘹亮,女子歌声空灵清脆,著名的刘三姐更是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第3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壮族人民有句谚语“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歇”,这句话就能体现出壮族人民是多么喜欢唱山歌了。

但除了喜欢唱歌喝酒跳舞外,壮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这里我就来为大家详细说道说道。

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其先民是古代时期的百越族群,壮族的称呼也是因为族群的迁徙而改变,除了壮族的称呼外,还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多种叫法。

在古代中国的南方,有西瓯、骆越为代表的百越,之所以叫“百越”,就是很多“越”意思,所以这不是一个纯血统的民族,而是许多分在在四周的部落。在这里部落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图腾,如龙图腾、蛇图腾、牛图腾等等。到后来,随着民族的人口越来越多,部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某些群体因逃避战乱而融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命运体,而后就形成了一个这样能歌善舞的民族。

(文山州境内壮族人民)

国家在划分民族时,各项的指标都是从文化性质出发的,并不看血缘,因此中国没有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民族。如壮族人在广东定居久了,风俗习惯融入到广东地区,基本就会被划分到汉族;而北京人如果在壮族定居,也改变了自己的风俗习惯,那么他也会被划分为壮族,这是在之前划分少数民族时就已经形成了这个方案。

在古代别的少数民族还在打猎、捕鱼时,壮族百姓就已经掌握了种植野生稻的技术,而后以生产水稻为主,形成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壮族的稻作文化历史久远,这从他们生活、祭祀、饮食方面就能看的出来,如:

(平安壮族梯田稻作文化)

与农业相关的远古图腾,青蛙、牛、蛇;

因稻谷丰收而产生的各种祭祀活动、节日习惯、歌舞活动等;

丰富的稻谷文化孕育出各种饮食习惯,糯米粉、米粉、糍耙、酿酒;

华夏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也融合了几千年,从汉族、壮族再到瑶族等都营不再是单纯的原始民族了,这起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其民族特色也是别具一格,如山歌、绣球、壮锦、五色糯米饭、大粽子等等各种节日活动。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壮族人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直爽,他们好客大方,喜欢以酒会友,这也是因为他们的酒量都很好,而独有的劝酒礼仪也让游客们个个都是面红耳赤。

壮族的前身其实就是东南亚一些民族有关联,当然过去并不叫壮族,现在的现在的壮族跟历史传统并没有多少关系,在解放之前全国约有400多个民族,后来由于民族太多不好划分,而且在管理上也不方便,所以在1952年的时候,进行了民族整合,把400多个民族整合变成了56个民族,现在的壮族也是这样出现的。

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六七十年代回国时,发现自己的民族被划为壮族,自己说了一句话,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变成壮族了,在过去他一直以自己为汉族人,先祖也是汉族人,其实现在的壮族里面,绝大多数的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跟汉族基本上一模一样,现在的壮族人的姓氏基本上都是汉姓,也许有人说这是汉人跟过去岭南地区的土著结合后的原因吧!

民族怎么划分的呢,这是根据经济文化语言和一些习俗信仰来划分的,只有相似的就会归为一个民族,现在的壮族其实是多民族的融合,现在很多的壮族人其实完全不知道壮族的信仰和文化,但是也变成了壮族,现在的壮族文字其实也是五十年代创造出来的,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壮族人根本就不认识壮族文字,很多都没有过壮族节日的习俗,没有壮族的习俗文化和历史。

壮族其实跟其他少数民族完全不一样,壮族是最接近汉族的,也是现在基本上已经完全汉化,或者说原本里面的很多人本身就是汉人,现在的壮族跟汉族融合度最高的一个民族,汉族现在过的习俗基本上绝大多数壮族人都过,汉族有的风俗文化,现在绝大多数壮族都认可和传承,虽然说现在壮族是第一大少数民族,但是里面拥有少数民族血统的其实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汉族血统。

其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信仰,壮族在里面是比较特别的,民族文化信仰跟汉族几乎一模一样,也是最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融合度最高没有之一,或者说原本就是汉人,只是由于一些原因划为壮族,壮族人有几个知道民族文化的,对于这个问题,更直白一点的说就是人为创造出来的而已,并不是文化风俗共同点自然形成的。

清朝时期,普通百姓知道自己是汉族人吗?

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出现过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分别是元朝和清朝。元朝由于极其粗糙的统治方式,虽然武力充沛,但仍没有百年之运。

反而是崛起于东北的清王朝,充分吸收了明朝的经验教训,清随明制,极大地稳固了统治。再加上他们幸运的出现了几个颇有能力的皇帝,使得清王朝奇迹般的拥有两百多年的国运。

但与此同时,虽然学习了明朝,但是骨子里,由于满清的根本——八旗数量极少,为了稳固统治,清朝不但给予了八旗种种特权,让它凌驾于百姓之上,而且,还始终坚持残酷的愚民政策和文字狱,从而消除百姓的反抗意志。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清朝时期的普通百姓,是否还有意识记得自己是汉族,或者说他们是否真正认同清王朝对他们的统治?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在清朝时期,普通百姓非常清楚自己是汉族人。当满族统治者刚刚入关之时,为了彻底让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臣服于异族的统治,通过强硬手段推动“易服去发”。

其目的,就是去除汉人的自我认同。对于绝大多数汉族人而言,剃发这件事情,无疑难以承受,汉族百姓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毁伤就是不孝”。由此还引发了诸多流血事件。

这些冲突事件都在全国各地的汉族士民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烙印。也因此,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人的能人志士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秘密筹划反清复明、驱逐鞑虏的活动。从最开始的天地会,白莲教,一直到近代的青红帮,以及同盟会,都是反清组织。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其实从满清入关之后,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活动,比如说最著名的习俗,就是“正月不理发,一旦理发就会死舅舅”这种略带诙谐的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正月不理发,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舅舅有生命危险,而是为了“思旧”。因为“思旧”和“死舅”谐音,才会在民间开始流传相关的习俗,普通百姓通过怀念过去生活方式,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抗争态度。

和数百年前的元朝统治者一样,最开始,清朝统治者也将人种分为多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八旗,也就是所谓的旗人,其次是蒙古人,最低级别的就是汉族人。就算汉族百姓自己无意铭记自己的汉族身份,满族统治者也会强迫他们认识到等级区别。

清朝时期,三个不同等级的民族,拥有的待遇天差地别。作为统治阶级,八旗子弟拥有极高的生活和政治待遇,八旗子弟无论是否当差从政,都可以在俸禄工资,也就是传说中的铁杆庄稼。

生活在辽东,满族人比较多的地方,清朝时期,大部分普通百姓应该是没有汉族的概念!

那时农耕社会,没身份证,户口本这些现代的东西;教育普及程度比现在也差很多;农耕社会政府管理一般比较松散,基层一般就到县级,七品芝麻官~县衙门,县下面乡村基本就靠乡绅大户维持的;交通条件也差,普通百姓多以务农为主,一般民众人家没条件也不会经常跨地域流动,外面的世界见识肯定不多,自我意识顶多是X县XX地方X姓人,不会有很强的一个大世界意识!

当然清朝是分:在旗人,在民人!!而满人,蒙人都是旗人,一部分汉化区的人也入旗—汉八旗!剩下的大部分百姓是“在民”!在旗的人可能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旗,是蒙白旗?还是汉红旗?部分人会有汉族的概念,普通在民的应该是没有汉种群概念,他们往往更在意自己的地理和姓氏划分属性,而不会在意自己是不是“汉族”人!像接触过满汉都有的村屯的上几代人,一般经过清朝的人,肯定是有在旗,在民的概念,经历过清民国之交的在旗满人也有鞑子概念!后来民国,伪满,普通村民对满,汉也不是很在意~通婚非常多,很多经历过清的满人都不知道自己家满姓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56个族一分,汉族或某某族户口本必填项,加上教育的普及,普通人见的世面多了知道的多了,X族意识才变强了…

在清朝,个人认为大部分“在民人”没有汉族人这个意识!

标签: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