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过年有一些繁琐的老风俗,直接取消,这种做法对吗?
关于农村过年的老风俗,是否应该直接取消的问题,晏子想先讲一段历史。
大家知道,我国是从中华民国开始提出使用公历的,以前一直使用的是农历,春节,是农历节日中最大的一个节日,也是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民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曾试图取消春节,提出以公历的 12月31日为除夕,1月1日为新年,1月15日为元宵节,要求废除农历,农历的春节不许放假。结果,政策一出即遭到强烈反对,一些文化人士指责其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百姓也强烈进行抵制。结果,蒋介石当局不得不承认:“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旧历的大年还得照样过。
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应该还记得1967年开始的“破四旧”和过“革命化”春节。从上海开始,在夺权风潮中,“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国务院顺应“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发布了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于是,全国掀起了过革命化春节的风潮,过年唱语录哥,不准放鞭炮,许多在外工作的人因为春节不放假,不能与家人团聚。但是,在农村,尽管上级一再号召,春节该过还是过,只是一些过于迷信的繁文缛节慢慢取消。1979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两篇读者来信,到1980年,中国全面恢复了春节放假制度,传统春节重新回归。
从上面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人为的干扰和强压,或许能暂时让人们不遵从风俗,但是,当形势稍有变化,传统必然回归和反弹。当春节全面恢复后,在80年代初期经济还尚对落后的情况下,民间就恢复腊月忙年的传统,节间也恢复起祭祖、拜年、贴春联,燃放烟花鞭炮。时至今日,过年仍然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节日。
现在,很多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社会变革太快,很多人离开家乡,拥进城市,而风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四面八方的人拱同拥进城市,就使城市没有了可以共同遵从的风俗。而农村的没落,使一些地方人口稀少,只剩下老年人,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唱大戏、扭秧歌,大祭祖,共同欢度春节了。
不过,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阵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不会继续没落下去,随着外出人口的回归,和农村居住规模的加大,传统的节日不会消亡。诚然,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过于迷信的风俗会逐步消亡,比如过年期间不能喊小孩子乳名等禁忌,慢慢会自然消亡。但,不得不说,经过多少年的破旧立新,目前留存下来的春节风俗,基本上都是积极向上的,如祭祀是教导人们敬天敬祖,其他活动有的是求吉和祝福,有的是欢乐和祥和。
应该说,风俗具有很大的传承性,不会受人为干预在短期内改变,但风俗也存在演变性,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发展,自动去除一些不符合时代的旧文化,而代之以符合时代的新文化。比如前几年流行的春节短信拜年,现在流行的视频拜年,这就是一种变革和进步。但是,任何人也没有能力,直接取消传统的风俗,所以,年俗不是简单就取消得了的,春节是中国人除旧布新、合家欢乐和休息调整的节日,过去如此,今天如此,以后仍然会如此。
我认为,直接取消是不对的。这些风俗之所以能,传承到如今,是经过时间考验过的。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人生经验中的精华,也是难以取消的。
关于年的风俗,以前也谈过内似的内容,这里不在重复。这里想说一说,风俗的形成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的一面。
比如,年前家家户户磨豆腐 ,小时候是成群结队的,生意很兴隆。现在呢?多数都倒闭了,几乎没有一家磨豆腐了,那么人们不吃豆腐吗?吃呀!吃豆腐之类的豆制品,怎么会取消呢?那时候的科学不发达,但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是对的,你继续传承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最新科学,也证明了豆制品,是人类最容易吸收和消化的营养品。
那么,同是豆制品,咱巢湖人也有自己的一绝!这就是在豆浆中,跳出纸一样薄的皮子,这是大补的食品,用它包肉圆子,可以说是巢湖地方美食中的一绝,换成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吃到这么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的!这也是风俗中的文化,是谁也没有能力取消的!
还有腌制腊肉的习俗 ,腊肉中含有大量的盐,现代医学证明人体一天不能吃过多的盐。吃盐多了,容易得三高,那么盐腊肉的风俗会废除吗?肯定不会!只是会少盐点,少吃一点。都是自愿的,他人也无权干涉的。
那么老祖宗传下的这风俗,不是错误的?科学已经证明,多吃盐对身体有害无益。取消不是“名正言顺”吗?非也!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来老祖宗传承到五千多年下来,也有它的道理的。只是被你忽略,或者被你遗忘,亦或者没有被你发现有益的一面。
我们知道老祖宗把一年分为四季也有道理的,这就是说,一年之中只有腊月天,盐的肉制品最香!这也是“天人合一”,美食中的一绝,也是科学再发达,也没法复制的?这也是盐腊肉,能传承到如今,最有价值的一面。这也是中华美食中的一绝呀!你怕多吃盐,得三高,就要取消吗?不可能的!人们生活水准提高了,都在钻天觅缝寻找美食,这样独特季节特有的美食,怎么可能取消呢?
总之,我认为风俗是不会取消的,只是不好的习俗,会慢慢地被多人所摒弃的,直到后来消亡。都是自发的,也是干预不得的。但好的风俗,会与时俱进地传承下去!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又叫过年,过年的“年”是什么意思呢?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自古以来最盛大的节日,在古代还有许多中叫法,比如说“元旦”、“元日”、“元辰”、“元正”等等,民间俗称为“过年”。
那么民间为什么要将“春节”称呼为“过年”呢?我们首先来看看春节风俗是从何时发展而来的,据史料记载,春节风俗气起源于远古时期的“腊祭”,一说是神农氏,又一说是伊耆氏时代的岁终祭祀活动,后来由于宗教和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再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这种源自生产力低下时期的远古风俗竟然被保留下来,后来逐渐演变,到20世纪40年代便成了过年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起源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年”这个字的起源,“年”字最早出现在西周,大约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但这个时期的“年”字并没有过年的意思,“腊祭”的风俗也不是作为节日,仅仅就只是祭奠活动,毕竟那个时期的社会并不稳定,人们生活条件差,根本就没有过年的概念。
许多人认为“年”作为节日是在秦朝,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理当“普天同庆”,搞个盛大的节日也不为过,遗憾的是这位始皇帝似乎只将心思放在长生不老上,并没有想到一年到头的时候搞一场天下人都参与的PARTY。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在其实质的统治时期,天下徭役赋税苛刻,百姓们自然也不会将经历浪费在节日上面,当人在思考如何生存而不是如何生活的时候,怎么还会有闲心去考虑节日的事情?
而到了汉朝就明显的不一样了,汉朝国祚绵延四百多年,这四百多年做够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而且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勉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才有闲心思考一下节日的事情。
事实上“春节”作为一个节日出现也正是在汉朝,老百姓辛苦了一年,也该放松放松身心,开始适当的进补,并且相对简单的庆祝一番,随着后来天文历法的进补,人们将春节定在岁首,这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有关。
二十世纪初中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仍然使用阳历,并且将阳历的1月1号定为了元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改用阳历,但阴历仍然不能废除,因为阴历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顺应农时,这也是将农历岁首的第一天定为春节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你再看看“春节”的民间俗称“年”字的意思,就更能了解春节出现的原因,早在汉朝之前,“年”字就有收成的意思,也可以通“稔”字讲,有庄稼成熟丰稔之意。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在古代更是重农轻商,春节会以这种形式出现乃是历史的必然。
过年有哪些比较特殊的习俗?
我们是屯堡人,六百多年前老祖先就来到了安顺,也把许多习俗带来了安顺。特别是过年的时节,这些习俗尤其显得重要,也是屯堡人乐此不疲周而复始不厌其烦的事情。
三十夜守岁。年饭吃过后,父母就会叮嘱孩子,不要乱串人家户,特别是女孩子。因为女孩子正月间串门会引起主人家的反感,会把一年里的晦气认为是女孩子带来的,所以绝对不允许串门。那么在家里干什么呢?烧香焚纸。神堂上供着各路神仙的灵位,三十夜这晚,香火不能断,必须保持香烟缭绕到天明。
年初一守舍。大年初一,由于昨晚守夜已经疲劳了,大家都睡觉休息,直到母亲起来做好饭菜,这才自由地起来吃饭。吃完饭,母亲就会一本正经地告诫女孩子:千万不要去别人家。一家人待在家里就叫守舍,当然,男人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年初二拜年。谈恋爱的一大早起来就要准备好礼物到准媳妇家去拜年,是姑娘儿的,就会打扮的花枝招展,羞答答地等着准丈夫的到来。父母则带上糖食果饼、香纸炮蜡一一到祖先坟前拜年。
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屯堡人牢记传统,初七这天,一家老少不准出门;已经出门的,初八不准回家。究竟是什么原因,已无从查考了。
十五炸虼蚤。这天,屯堡人会到山上去摘一种常绿植物的叶子。这种树叶名叫虼蚤叶,放在火上烧,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晚饭过后,父母会烧起一堆火,架上虼蚤叶,嘴里念道:正月十五炸虼蚤,炸到老和尚家去躲倒。现在,卫生条件大有改观,虼蚤已被消灭,这种习俗很少有人遵从了。
正月十八抬汪公。汪公,名汪世华,唐初年间,率兵攻占徽州等六州,后归顺唐高祖李渊,为唐帝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汪公所制之下,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受爱戴。明朝初年,朱元璋调兵征南,汪公后裔也在行列中,抬汪公的习俗就此遗留下来,至今已六百多年。
屯堡人过年还有许多习俗,比如玩花灯,跳地戏,唱山歌,花样多,举不胜举。有空,你不妨来屯堡做客,饱尝一下屯堡风光和与众不同的风俗吧!
标签: 春节的风俗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