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国家一等奖ppt

ysladmin 22 0

为什么高考作文要求除诗歌外?

谈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得弄清楚,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先秦之际,在宗法制的框架之下,社会地位靠的是血统关系,讲究世卿世禄。

这一框架摇摇欲坠,则一变为军功爵制度,秦汉都是如此,只不过后来承平日久,没有那么多军功可立,20等爵位大都依靠日常的功勋。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国家一等奖ppt-第1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官僚禄秩的重要性渐次盖过了爵位的重要性,人才上升通道变为察举制。慢慢地,围绕着宗族与朝堂,形成了若干大的门阀世家,垄断了察举制度,一变为九品中正制度,大家族的孩子,上来就是个二品,家境一般的永远熬不出头。

所以啊,在贵族社会,是不需要考试的。人才的选拔以家世为首要标准,权力分配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子游戏。搞一个公平的考试?让泥腿子们分一杯羹?君不见连实际事务类的官位都被搞成“浊流”了么?

这一套小圈子游戏,玩不下去了,一变则为隋唐的科举。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国家一等奖ppt-第2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举的意义,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公平,为了社会上升的通道向下层打开。所以,伴随着科举的盛行,你是大家族也得参加考试才能获得一个为官的机会,你是泥腿子,也得通过考试获得机会。虽然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平均的问题,但好歹公平多了。

请注意,我唐的科举,就是考诗赋写作的。譬如,唐代诗人钱起,据说进京参加省试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得了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结果用在了考场上,写出了著名的《省试湘灵鼓瑟》。被大家誉为唐代考场诗歌第一。

但整个唐代,像这样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考场赋得诗,也特别稀少。诗歌追求“性灵”,本就与考场的“命题式”“标准化”相违悖。故而虽然唐人诗歌方面睥睨古今,但依旧很难生产出大量的考场诗。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国家一等奖ppt-第3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是追求“性灵”“个性化”的东西,实际上越需要家底儿支撑,有钱人见得多了,诗写得好的概率就大得多。这样的考试,对于底层人民实际是十分不友好的。

这就像是,如果高考大量参考艺术特长了,有钱人家的孩子有财力从小学起,而山区的穷娃娃们则彻底没机会了。

所以,从宋代起,科举考试中越来越淡化诗歌这一类东西的位置。甚至到了明、清,还搞出了八股文这种东西。

八股,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标准化、套路化的考场议论文。其进步意义在于:哪怕你是内阁首辅家的公子,考场上写的无非是个八股文,这种极度套路化的东西,官宦子弟占不了太大的便宜;而对于贫民子弟,虽然穷,但官方教材(薄薄的四书)总抄得起,教育资源再不好,学一个套路,相对于写一首好诗而言,也终归不是太难的事情。

先讲个故事,当年高考模拟作文5分(满分60)语文成绩93分,那次模拟语文最难!后来知道为此我的试卷在语文教案组被讨论了俩小时。当时的作文要求大概是这样的,以一件事物激发对家乡的感情,题材不限。而后发试卷的时候,我的试卷被老师留下了。讲卷子时候语文老师还对几个比较难的文言文试题要我讲出自己的理解。当时我都不知道自己考了几分。最后问谁的试卷没发,自然是我了!然后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了我分数,我倒无所谓,至少及格了!最后老师问我知道作文得了几分吗?我一头懵逼当中呢。告诉我试卷是他评阅的给我5分,全班哗然!他是如果是其他老师评阅试卷或许我就是整个高三年级语文破纪录的人了,甩开语文第二名至少30分。就因为我写了诗歌,虽然作文题材不限,但如果这次我得了高分而且还高很多,将会给正式高考的时候给学校和同学带来灾难。因为诗歌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是大巧若拙,对于批阅的老师来说不能很好的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附上当时的诗歌,写给喜欢的女孩儿的。

《再见·北方雪》

--步飞烟

再见了北方的雪

你再也不会落到我的掌心哭泣

化作泪滴晶莹

那首雪的情诗的你

也只能在同伴的雪被里保存

你为我打扮的白雪公主

我思念的情人

会不会飘到南方去看我

我想还是留在雪山之颠吧

永远的照耀着王的桂冠

如果

谁有爱情

标签: 登岳阳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