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给了我们哪些写作文的启示?
课文是例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课文就是写人物的很好范例,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借鉴来指导学生。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选材的启示:写我熟悉的,而别人不熟悉的。
叶老是名人,业绩多成就大,写的人也多。怎样写出叶老的特点,又写得与众不同就很考验人。第一段结束一句“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事儿,二是限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就明显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是写自己熟悉的,而别人不熟悉的。
平时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不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体验,总是假大空。比如雨天送伞、半夜生病被父母送医院、洗盐的故事等题材,在我们学生作文中比比皆是。或者一写作文就虚构就编造,读来假假的感觉。
只有把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为写作题材,才有真情实感,才有生活气息,才不得与别人的雷同。
学生写作的另一通病就是老是写人们耳熟能详,反复咀嚼的故事或观点,如爱迪生、诺贝尔、居里夫人的故事。
二、写人物的启示:写出人物的独到之处。
文中写到,在文学方面,叶老的文笔不如同时代的鲁迅、郁达夫,因为叶老的语言只有平实规矩,但交往中作者却发现这样评价叶老很肤浅。叶圣陶的德是排在最前列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单一的儒。这是作者与叶老长期一起工作才感受到的。
所以,学生要写出人物的真实特点,就要像作者那样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
三、怎样表现主题的启示:一是用具体事例表现文章的主题,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二是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去表现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作对象是大人物,但是写的内容却是小事件。作者用修改文章、送客、写信这三件事来表现叶老待人宽厚的特点;又用写话重风格、文风重简洁、写作求完美这三件小事来表现他严于律己的特点。这样,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又不与他人写的叶老雷同。
学生作文的又一个通病,就是以为要把人物写得高大上,就要写他做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但是,生活中接触的人都是普通的人,没有这些伟大的人物,没有那些高大上的事情可写,所以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那要写的话也只有瞎编了。
所以,写真人真事真感情,怎么也不得与别人重复。
教材是例子,这是叶老的语文教学理念。对于这篇写作的例子,我们要好好利用。
小学生活二三事600字,初中作文?
小学生活二三事
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就说说两颗最明亮的星吧。
那是在五年级的一堂自然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谁能不用玻璃刀把玻璃很整齐的从中间段成两半呢?”我们心想:“不用玻璃刀怎能把玻璃断齐呢?”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一样,对我们说:“我就给你们做个实验,做完了我叫你们说这是什么道理。”我们都半信半疑的看着老师做实验。老师先端来一盆凉水,有拿来了一块长方形玻璃,一根铁丝,汽油和一盒火柴。
试验开始了,只见老师先把铁丝蘸上汽油,又把铁丝绕在玻璃的中间,用手捏着铁丝的另一端,拿起火柴擦着了,绕着铁丝烧起来,火烧了三分钟后才渐渐的熄灭,然后又见老师把玻璃和铁丝一起放在凉水盆里,过了一分钟再把玻璃提上来,把铁丝去掉,用手一掰只听见“啪”的一声,从玻璃的中间齐齐地断成了两半。我边看边想,为什么非得将铁丝围在玻璃的中间,是不是不那样就不能断呢?对了,这不是热胀冷缩的道理吗?想到这儿只听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老师话音刚落,我就举起了手。“高文相,你说这是什么道理?”老师对我说。我就大声回答:“这是热胀冷缩的道理,铁丝受热烤着玻璃的中间,使玻璃的中间受到热,比两边热得要多,把玻璃放进凉水盆里后,因中间比两边冷得快,所以中间收缩力强,用手一掰就会从玻璃中间很齐的断开。”老师听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同学们也投来佩服的目光。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讲古诗,老师怕我们听不懂,就给我们编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这就是《少年行》这首诗中的情景。
老师给我们讲道:“有一个很勇敢的少年,这少年骑着一匹大马,手中拿着一张弓,他的本领非常高,能左右开弓,而且还是百发百中,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一点也不慌张,沉着应战,射死很多敌人。听到这,我仿佛亲生来到了战场上,看见他们厮杀一样。
老师讲完了,我还在发呆,一个同学捅了我一下,我才醒悟过来。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真好,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教师,也用这种方法来教我的学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诗的意识。
这两件事虽然平常,但是它却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使我懂得了学知识就应该应用的道理。当我意识到小学生活已经结束的时候,我对它产生了无限的眷恋!在母校的怀抱中,我就像一株小苗,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吮吸着甘甜的雨露,在园丁的培养下,已由一个稚气的孩子成长为努力向上的少年。
小学生活二三事600字,初中作文?
小学生活二三事
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就说说两颗最明亮的星吧。
那是在五年级的一堂自然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谁能不用玻璃刀把玻璃很整齐的从中间段成两半呢?”我们心想:“不用玻璃刀怎能把玻璃断齐呢?”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一样,对我们说:“我就给你们做个实验,做完了我叫你们说这是什么道理。”我们都半信半疑的看着老师做实验。老师先端来一盆凉水,有拿来了一块长方形玻璃,一根铁丝,汽油和一盒火柴。
试验开始了,只见老师先把铁丝蘸上汽油,又把铁丝绕在玻璃的中间,用手捏着铁丝的另一端,拿起火柴擦着了,绕着铁丝烧起来,火烧了三分钟后才渐渐的熄灭,然后又见老师把玻璃和铁丝一起放在凉水盆里,过了一分钟再把玻璃提上来,把铁丝去掉,用手一掰只听见“啪”的一声,从玻璃的中间齐齐地断成了两半。我边看边想,为什么非得将铁丝围在玻璃的中间,是不是不那样就不能断呢?对了,这不是热胀冷缩的道理吗?想到这儿只听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老师话音刚落,我就举起了手。“高文相,你说这是什么道理?”老师对我说。我就大声回答:“这是热胀冷缩的道理,铁丝受热烤着玻璃的中间,使玻璃的中间受到热,比两边热得要多,把玻璃放进凉水盆里后,因中间比两边冷得快,所以中间收缩力强,用手一掰就会从玻璃中间很齐的断开。”老师听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同学们也投来佩服的目光。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讲古诗,老师怕我们听不懂,就给我们编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这就是《少年行》这首诗中的情景。
老师给我们讲道:“有一个很勇敢的少年,这少年骑着一匹大马,手中拿着一张弓,他的本领非常高,能左右开弓,而且还是百发百中,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一点也不慌张,沉着应战,射死很多敌人。听到这,我仿佛亲生来到了战场上,看见他们厮杀一样。
老师讲完了,我还在发呆,一个同学捅了我一下,我才醒悟过来。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真好,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教师,也用这种方法来教我的学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诗的意识。
这两件事虽然平常,但是它却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使我懂得了学知识就应该应用的道理。当我意识到小学生活已经结束的时候,我对它产生了无限的眷恋!在母校的怀抱中,我就像一株小苗,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吮吸着甘甜的雨露,在园丁的培养下,已由一个稚气的孩子成长为努力向上的少年。
标签: 初中生活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