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真要回答这个问题,又要捧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了。这本书讲述的苏东坡:
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句“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描述苏东坡的文眼。
《定风波》这阙词前面还有一个作者注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其中“余独不觉”真是妙趣横生,一个快知天命的老先生形象跃然而出,殊不知道,他当时正被贬黄州。这首词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细节,文笔老辣精妙到极点,三言两语似是随口言语,蜿蜒曲折又似禅语公案。
中学的时候开始背诵到这首词,就像背其他唐诗宋词六百首,整个儿囫囵吞枣。读完之后,第一反应就是看注解,大概明白了写作背景,明白了遣词用句。再后来看到还有其他人的注解,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的理解之处,比如,不仅仅用仕途不顺来解释苏轼的心境。直到后来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他处处用写人的方式,写一个中国文化史上的神,让苏东坡的形象更加具象。苏东坡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符号,除了公论的文学家画家作家之外,他佛儒道兼修,精通美食,是社交达人,也损人不倦,正气凛然,又颇具孩子气。按我现在的理解,很多符号是后人加上去的,很多意趣盎然、不拘一格的事情都安插在苏东坡的身上,得体而不违和。因为,有太多人都想活成苏东坡那样子,哪怕意淫一下也行。
一首词看不透一个人,特别像苏东坡这样的传奇人物,他的身上活出了其他人三生三世都活不出来的意思。
之前混论坛、BBS的时候,也有用过这首词为自己做签名档。现在想想,觉得有些过了。这首词并不适合和盘托出,四处张扬,就像词中的风雨,不能多次经历,否则难免心中有恙。
说到底,像咱这样没意思的人太多了。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文人,当年无意中从苏轼的两首词中发现的一个有趣的小细节,其中一首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还有一首是《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感觉可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
先来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苏轼与朋友出游,写下这首清旷豪放之词,其实,具体的时间应该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七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和朋友去沙湖游玩的路上碰到下雨,然后写下这首泰(zhuang)然(bi)之作。
我们再来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词: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是苏轼在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也就是苏轼因为去沙湖往来的路上生病了,然后去求医的路上顺便游了一下清泉寺,写下的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那么!问题来了!苏轼是因为什么生病的呢?
没错!就是因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哈哈,根据两首词的时间(1082年春三月)和地点(沙湖),我觉得苏轼就是在去沙湖游玩回来的路上淋了雨,然后生病去求医,当年背苏轼的这两词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小细节,简直是被东坡先生笑死啦,想象一下:上一秒还在“余独不觉”、“谁怕”,傲然于世、泰然处之,淋着小雨吟着诗的装逼成功啦~下一秒就打个喷嚏,哎呀,不得了,生病要去求医啦,当然求医的路上人家也要有一颗不服老的小心心啦~
所以我觉得从《定风波》看出苏轼是一个旷达豪放的人,从《浣溪沙》看出他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但是将这两首词结合起来看,我觉得他是一个好真实好可爱的老人家啊~(当时已经快50岁了,勉强称为老人家了,哈哈),好想为他打call!
最后,放一张我苏轼大大的图!就是这么傲然于世!
标签: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