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春宫曲》经典在哪里?为何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的这首《春宫曲》,是他众多的宫怨诗中的一首。和北宋众多的婉约词派一样,唐朝这个以强盛著称于世的朝代,它的闺怨(宫怨)诗也是多得出奇。而被誉为“开天圣手”和“诗家天子”的王昌龄,自然也是不甘寂寞,在宫怨诗这个领域内,频频出手,实实在在的秀了一把。比如说王昌龄的另外一首《春怨》,就是这么写的:“闺中少妇不觉愁,春日凝装上玉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笔下的这位“闺中少妇,”虽然是不会像那些终日奔忙,“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农家妇女,为了三餐的延续而焦虑一生。但是精神生活的紧张枯燥,还是让这位精神生活困乏的富家之妇,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要不然,她怎么会“悔教夫婿觅封侯”呢?
而诗人的这首《春宫曲》,也是用隐晦的艺术手法,曲折的揭示了锦衣玉食的表象的幕后,宫廷生活更是多么的残酷无趣。所以,诗人一开始就说:“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孟春的时节,春虽未暖但是花却已经开了。宫里露井旁边的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开始绽放了,而未月宫殿前的那一轮明月,看起来更是比往日显得高挑。在这个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夜晚,荒淫的最高统治者自然是不会让它白白的流逝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诗人正在用含蓄隐晦的手法方式,揭露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荒淫糜烂。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说的是又一个宫中女子正在得到皇帝的恩宠,与皇帝春宵苦短,而皇帝在龙心大悦之余,就赏赐给了她御寒的锦袍。正在获得皇帝宠幸的女子看起来是如此的幸福,而那些已经被皇帝厌倦弃置冷落的女子呢?诗人在这里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叙述描写,只是以正在得到皇帝的宠幸的女子的炙手可热,来衬托暗指那些已经被皇帝抛弃冷落的女子们的孤寂寥落。在诗人的另外一首宫怨诗中,也有同样的叙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失意者的备受冷遇与得意者的春风得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个中滋味,就让读者自己去作品味吧。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人间的人情世故,永远都是这样的延伸永续。正因为这样,王昌龄的这首《春宫曲》,才会被清代的蘅塘退士的法眼看中,选入了他编攥的《唐诗三百首》里面。
有哪些你偶然看到的古诗让你惊为天人?
我读过的古诗,这首就是: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古歌谣《箜篌引》)
引是歌曲的意思。箜篌是一种乐器,比瑟要小。“当奈”有的版本作“其奈”。《古今注》曰:“朝鲜卒霍里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其妻援箜篌而鼓之,作无渡河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语其妻丽玉,丽玉伤之,乃作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是乐府中的名篇。崔豹的《古今注》对此事有详细记载。
诗的意思是说:你无船,也无本领可渡河,而你却渡河了,结果掉入河里死去。你啊!为的是什么?
在汉乐府民歌里,这是一首非常精短、十分感人、令人唏嘘的叙事诗。它只有四句,短短十六个字。虽然它字数不多,叙事简略,却给人以十分丰富、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丈夫为什么要去渡河,非要去渡河不可吗?为谋生?为情感?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一时冲动?这是一个哀伤凄婉悱恻的故事,而它没有交代的却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后来,人们常用“公无渡河”这一诗题讽喻身罹险境,危在旦夕,却执迷不悟,不听劝谏,致使灾难发生。以此为题生发出许多名篇,自汉以后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均有以《公无渡河》为题的诗作,这些诗各有特色,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感兴趣的不妨找来一读。
标签: 桃花作文三年级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