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征文,国防征文800字

ysladmin 16 0

日本国防教育有何特点?

综合世界范围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国防教育体系做的是比较全面比较扎实的,走的是全民危机精兵强将的国防教育路子。

日本从骨子里讲还是有军国主义情怀的,虽然二战后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这种思想,但近些年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又蠢蠢欲动,军国主义又开始冒头,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军国主义有极强的侵略性和煽动性,他们一方面不断向国民灌输危机感,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配合美国强化”中国威胁论“的战略洗脑,意图从多种围度围剿。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国防征文,国防征文800字-第1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国防教育始终如一的强调危机意识,在他们眼中只有备战和战争,永远不会讲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这一方面和日本资源稀缺型国家有关,一方面与其在国际政治拼图中的地位有关。在部队时,我们上课时领导讲过一个事例,说日本人教育孩子,问苹果好不好吃,孩子说好吃,家长会问知道这苹果是哪里的吗?然后说是外国的,如果想吃的话以后要到外国去摘。虽然这个事例不知真假,但起码说明日本的危机意识和侵略意识是打小都有的。

另外,日本非常注重国民体质教育,通过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国民体质,达到”野蛮其体肤,文明其精神“的目的,这一点其实需要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强健体魄上做的不够,全民运动的氛围不浓厚。其实,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它更重要的层面是在塑造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一个民族的团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甲午战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的国防战略如何转型?

甲午战后的清朝海军建设

国防征文,国防征文800字-第2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自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的海军就在历史上完全消失匿迹了,其实不然,战后清廷是有在重建海军的。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海军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从甲午战败到《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为第一个阶段。早在1895年3月,清政府在派遣李鸿章赴日求和的同时,就确定了重建海军的政策。1895年3月12日,清政府明令:“岛舰失陷落,时局艰危,......非广购战舰巨炮不足以备战守;非合南北洋通筹不足以字控驭;非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不足以专责成。”

国防征文,国防征文800字-第3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戊戌变法高潮中的1898年7月,光绪皇帝更指出:“国家讲求武备,非添设海军筹造兵轮,无以为自强之计......”从1895年到1898年,清政府一方面大力购买外国舰船,另一方面则整顿处于奄奄一息的国内第一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自造兵船,出现了甲午后第一个重建海军的高潮。

《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07年海军处建立之前为第二阶段。在这五年中,清政府对海军几乎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五年之间未购进一舰,未造成一船。更有甚者,清政府京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打算将原订购于英德两国的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五艘巡洋舰“退还英德两国,表示中国无对外备战态度”。后来是由于“舆论激愤”,有识之士“据理力争”,“退舰一节,始获罢议”。

清政府此消极的海军政策,与义和团运动后它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是一致的。此时它与帝国主义旧怨尽消,甘心充当列强的看家奴仆,列强也愿意扶植这一忠实的走狗。因此,清政府就务必要兴办保卫海疆的海军,而是竭力发展镇压人民最得力的新式陆军。

1904年有官员奏请造鱼雷艇,认为好处有以下几项:一是经费少,二是可多造艇;三世随处可停泊,无需建港;四是行驶灵敏。但清政府认为:“逡巡内港,籍消内匪,则各省现有炮船及小火轮已足追逐,不必添造雷艇,徒滋靡费”,而予以拒绝。当时的人们是在这样评价的:“举外祸陵籍,岌岌不可终日之大戚,置若罔闻。”

当时的清政府根本不想发展海军来防御外敌自海上的入侵。

第三阶段就是从1907年清政府设立海军出一直到清王朝垮台。1907年9月,清政府于陆军部内设海军处(级别都要比陆军低一级,可见清政府是多么不待见海军),负责筹划海军事宜,表明它一改忽视海军建设的态度。

随后的时间里,它一再调整海军机构,并于1909年订立了庞大的发展海军的七年计划;与此同时,还大量订购外国舰船,并自造多艘各类军用船只。

从现象上看,清政府的政策似乎比过去具有进步性,但实质上恰是它更加反动的表现。清政府实行新的海军政策,首先要平息朝野人士对峙清政府忽视海军的不满情绪,毕竟当时呼吁请重建海军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的很多。显然,清政府重建海军,正是要给自己树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形象,以便收买人心,维持统治。

清政府实行新的海军政策的另一重要目的,在于为镇压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有力工具。义和团运动后,农民自发反清斗争遍及全国,特别是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也日趋高涨。清政府认识到,新式陆军尽管是镇压革命的得力工具,但面对声势浩大的人民斗争,单靠陆军而无海军配合,还难以稳住摇摇欲坠的统治。尤其革命党人京城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各省发动起义,水路镇压的需要,也使清政府乞求于海军这个武器。

甲午海战后,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清政府确实对国防战略,进行了调整:

1,不再扩军备战,而是建立讲武堂(军校),展开对军官的教育丶培养,灌输现代战争理念。

这种举措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以至于我国后来的军官,战术素养都不错。讲武堂后来改为军校,培养了很多军官。抗日战争中丶抗美援朝战争中,敌人各方面能力都极为出色,远胜于我们,但是我们就是能扛住。这与我国军官出色的指挥能力是分不开的。

2,着力发展重化工业丶重工业、军工体系,开始自制军事装备如军舰丶山炮、步枪。虽然所制装备并不算世界一流水准,但是能用。例如汉阳造的枪丶山炮、江南造船厂的小军舰。

同时清朝也大力建设工业教育体系丶发展民用工业,以民养军,以军辅民。

3,清朝开放边疆,开始移民拓殖,建立军民一体的塞防体系。

4,清朝放弃了大肆采购西方军火,炫耀武力的国防政策,而是采取了低调稳妥的建军方式,除了培养军官外,也开始对士兵进行严格筛选、严格训练。

只是经清朝培养训练的新军,不但素质高,而且革命觉悟更高。最后有不少人投入了辛亥革命,成为推翻清朝的一线主力。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满人也加入了革命者的行列。

综上所述,清朝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军事战略调整,还是很有成效的。清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不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政治改革。还想千方百计的保留不合时宜的封建帝制,保留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

标签: 国防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