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广告词,家教广告词怎么写?

ysladmin 11 0

校外培训机构消亡是迟早的事,“私教”会不会是下一个创业风口?

我认为不会。因为政策的方向是阻断资本进入校外培训领域。没有资本,没有机构就不会成为创业的风口。但私教会长期存在并替代一部分校外培训的功能,只是它的影响有限。原因是:

从目前的社会现象看,中国社会重视学历教育,重视文凭的做法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按道理说,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人才,就具备从事好的职业的条件,就会有高收入的机会。但是,选拔人才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设置一定的外部条件和资格。于是,就出现了招聘条件中关于学历文凭的要求。这是发现人才的必要渠道。就目前来讲,具有大学文凭是基本条件,很难想像没有读过大学的人能够胜任公司管理或公务员岗位的工作。所以,上大学,上好的大学,甚至读研读博仍是家长的期望和学生的努力方向。通过课外培训提高成绩就是必由之路。

从传统的人才观念来看,读书是改变命运,突破社会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除了读书,还没有其他通往人生成功之路得普遍认可。不管是社会底层劳动者,还是富豪家庭,都会首选通过读书培养孩子,除非孩子厌学无法读下去。所以,重视教育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一项政策能够改变的,它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家教广告词,家教广告词怎么写?-第1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现实来看,校外培训机构的取消,广大家长不会认为孩子可以放松学习,家长也可以解脱了。因为读书的终极目标没有变,他们必然转而寻求其他途径给孩子补课,而私教就是其中之一。我家大哥是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多年都已经70多岁了,亲戚朋友想方设法上门请他去辅导孙辈的学习,这些年就根本没有改变过,估计今后还也不会改变。

所以,国家政策管得了进入培训机构的资本,管得了机构的行为,但不会干预私人的自愿行为,只能引导。

校外培训机构不会消亡,巨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培训机构会长期存在,一对一辅导也许会更加普遍。

家教广告词,家教广告词怎么写?-第2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所以限制培训机构,是因为抬高了教育成本,增加了家长焦虑,进而影响到人口生育率。这里财智成功要说的,相对于教育成本,房价才是核心,教育投入远没有想象中大。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减负,取消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考试,禁止这些科目留作业,其他作业严格限制数量和时间,效果会更好。

当下校外培训机构的最大问题是,资本疯狂进入,大量烧钱,四处挖人,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被挖走,影响到教育质量。对于学生来说,付钱了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钱在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别的孩子为了不落后也不得不跟进上各种辅导班,焦虑逐渐加深,内卷日趋严重。

教育是一国根基,人才决定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资本对于教育的侵蚀,到今天已经非常严重,而教育产业化到今天也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家教广告词,家教广告词怎么写?-第3张图片-二喜范文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校外培训机构加上诸多限制,对资本进入增加强力约束,让教育回归本源,这是一件大事,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好事。

但是,不管怎么约束,都改变不了私教的存在,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为了避免孩子将来进工厂跑外卖大手笔投入,没有便宜的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那就只能去找一对一的私教。正如邻居家孩子为了考上艺术院校到北京找老师辅导,一节课上千元一样,私教的成本更高,最后只能是收入高的群体能够承受。

如果工人的福利待遇依然低,人们还是不会希望孩子长大后进入工厂。如果考试制度不改变,录取方式不改变,教育依然是独木桥,依然会惨烈竞争。

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减负,还是先取消历史、地理、生物、政治乃至外语的考试吧,进而禁止这些科目留课后作业,让孩子多学些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成长。

双减文件出台后, 私教会不会变得非常普遍?

个人感觉,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私教市场的规模其实很小,之前,也有一些创业公司项目做过家教中介平台, 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很多家教平台上的老师,主要是以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毕竟在校学生时间成本比较低,一天只带一到两个学生,一个月也能赚个几千块钱。但是,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去做私教,机会成本、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

现在一些大型课外辅导机构,获得一个潜在生源,平均成本是在五十元以上,注意是潜在生源,不是有效生源。

如果老师自己去招学生,那么机会成本、招生成本最终肯定都会转嫁到家长身上,否则老师就没办法赚钱。

现在市面上的私教课,一节课的单价基本都在三百元以上,假设孩子 一星期上两次私教课,每次课两个小时,那么,一天的补习费用则需要1200元。

如此高昂的成本,大部分家庭是负担不起的。正是因为私教成本很高,所以私教市场的规模一直不是很大。

在“双减”文件出台之前,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推行寒暑假免费托管服务。

虽然,很多地区推行的寒暑假托管服务,采取的是自觉、自愿的原则。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参加,还是不参加?经验告诉我们,自觉自愿,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最后都会演变成“半强制”。

按照规定,寒暑假托管服务期间,学校的老师不能讲新课, 但是,升学压力仍在,考试压力仍在,很多地区仍然是依据升学率来评判校长、教师的教学业绩。这种情况下,怎么能确保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不提前学、提前讲呢?

如果学校的老师开始提前学、提前讲,学生是自愿参加还是不自愿参加呢?

换言之,这次的减负工作,肯定会减轻家长的负担,而学生的负担能不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能不能减轻?还有待观察。

现在有些地区的老师,已经明显感受到工作量越来越大。

“私教”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创业风口,关键在于国家能不能出台政策,彻底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如果能解决,我想不会,如果解决不了,那么有市场需求,“私教”很有可能成为创业风口。

一是“唯分数”式教育评价体系能否改变?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很流行的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就看学生的分数排第几,评价一个老师教的好不好,就看有多少学生能考高分,而是否能被重点学校或者名校录取,那就看学生考的分数高不高,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提升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校外培训机构也因此而盛行,也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到了社会之后屡屡碰壁。

二是现有的教育资源是否能合理的分配?其实现在家长最焦虑的是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上一个“重点”学校或者“名校”,因为“重点”或者“名校”意味着有更好的老师,有更好的教学环境,有更高的晋级几率,最后造成了学校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但是这种“重点”或者“名校”所招收的学生就那么些,竞争的激烈造成更强的“内卷”,本来有些家长不想补课的,但是架不住都去补,自己不补的话,就意味着落后。如果所有的教育资源都一样或者差不多,升学后的学校也都一样,那么,“私教”只是一个笑话。

三是能否搭建更多社会能够认可的平台?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有一个美好未来,一个更好的出路。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好的企业招聘时,都有一个门槛,那就是学历文凭,特别是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时候,那些岗位都是让很多人眼红,但是很少有看见他们招聘职业学校的学生,那么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流向了哪里,很多都是条件不好,工资不高,工作劳动强度大,不被大家认可的地方,这是所有家长都不想看到的,如果有很多工资高,工作强度适中,被大家认可的平台需要他们,我想不会出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不惜校外培训或者请“私教”的情况发生。

父母如何言传身教,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出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

培养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实属不易。

孩子是父母行走的脸面,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复印在孩子身上,家中除了说明书以外没有任何带字的只言片语,想要让孩子成为学霸是很难的事,书香门第难出浪子,麻将桌上难见学霸。

家长怎么样,孩子就会怎么样,家长润物细无声似的身体力行,才是孩子前进的力量和方向。想要孩子有礼貌,家长首先要讲文明,想要孩子爱读书,家长首先要阅读,想要孩子爱运动,家长首先要跑步。

如果一个家长回到家无所事事,不学无术,除了看电视,就是刷手机,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埋头苦学成为学霸,如果一个家长为人粗鲁,却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讲脏话,,如果一个家长不思进取,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奋发有为,这样的孩子,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吗?除非文曲星降落凡间。

家长的眼界决定孩子的境界,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结局。

虽然绝大多数人无法逃脱出身平凡的命运,但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你拥有梦想。不能因为自己普通就看不到身上的光,要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改变生活,带领一家人活的风生水起,热气腾腾。

家长虽然无法改变家世和天赋,但却让孩子的品格和操行不因卑微而蒙尘。家长有梦想,孩子就有力量,每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平凡但却不凡的父母。

让孩子拥有发现的自由

允许才能让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让好奇心带领孩子主动去感受世界的不同,创造机会鼓励探索,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

让孩子拥有安排时间的自由

孩子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有能力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物。

好比两个孩子一个在父母的严控下规律作息,一个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和时间。第一个孩子在外部力量施压下形成学习习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接受,一旦外部控制不存在,就会出现可怕的失控,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

第二个孩子虽然没有规律,但是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习惯,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这个孩子都能适应,使得他成为独立的,能为自己负责任的人。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就让他自己安排时间,如果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奴隶,就一分一秒替孩子做安排吧。

让孩子拥有做决定的的自由

我是一位大学教授,在学业和学术的道路上能够走到今天,父母的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回忆当年,父母貌似没有采用任何“科学方法”培养我,甚至一贯容忍我对玩的热情超过读书,唯一和“科学方法”沾得上边的就是以身作则。

童年的小饭桌,一生的大影响

我的父母都是农村教师,父亲后来成为农村基层干部。记忆中,他们几乎从不给我和我姐姐辅导过功课,也没有教过我们学习方法。

每天晚饭后,我们一家四口围坐小饭桌,我们姐弟俩做作业或者看闲书,母亲批改学生的作业,父亲看文件处理工作。

这样的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不仅是温馨的家庭氛围记忆,更是父母给我最好的礼物。

功课方面,我对孩子“无为而治”

常有朋友问,你当教授的,教小孩一定有啥高招。说来惭愧,待到升级做了爸爸,我也效仿父母“无为而治”。我常年读书、教书、写书,儿子打小就看在眼里。我从不担心他今后不好学,自己做好儿子的榜样才是关键。

儿子上小学前的晚上,我对他说:“读书是你的事,交学费是爸爸妈妈的事。我们各做各的事。”

我从不给儿子辅导功课,工作繁忙不是主因。给他辅导100道题,还会有1000道题,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我内心有个小九九:网上那些小学奥数题,我这个当年的中科院硕士也不见得全部会做,何必破坏了孩子对我的崇拜感呢?

功课以外,我对孩子“婆婆妈妈”

儿子两三岁时,我常常带他看小动物,讲解自然界的常识;稍大一点,话题更加广泛,生活常识、社会的人情百态,自由落体、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中国史和世界史;上小学后,想到什么就和他聊什么,国家的治理形式、边际效益递减、汇率的决定因素,以及我的本行领导学和教育学;旅行中,讲解当地的人文地理,大学和各类博物馆更是必看项目……

生活即教育,我对陶行知先生的这句箴言深信不疑。在生活中,可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培养孩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对大自然的探索欲、对生活的热爱,还能增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

同时,我也鼓励儿子提问,甚至反驳我的观点。打电子游戏时,他和我讨论各种武器的火力特性。等他识字多了,提前设定一个题目(例如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让他从网络查资料后再讨论。

对家长朋友们的建议

家长浑浑噩噩,孩子有远大志向的概率有多高?

家长从来不读书,孩子成为学霸的概率有多高?

家长是手机“低头族”,孩子不染上电子游戏瘾的概率有多高?

许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盯着孩子做作业,宁愿吃着省吃俭用、劳心费力的苦,也不愿意享受自身求知的甜。大道至简,任何教育理念、科学方法,都不如家长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一生最重要的老师。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讲道理很难奏效,模仿父母的行为是他们主要的成长途径。教育孩子,先约束自己!

标签: 家教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