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你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你家乡有什么新变化?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恩。喜悦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感恩党的惠民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送给边疆山区农民的大礼包!
基础夯实“顺”民意!阿婆家离我们村不远,在原213国道旁,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区村寨。以前不喜欢去阿婆家是因为路难走,加之村寨建设没有规划,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猪、鸡、鸭等牲禽放养,到处乱跑,污水、粪便顺街巷排放,又脏又臭。最让我无法忍受的不是“吃”的问题,而是“拉”的问题,没有厕所!令人尴尬而无奈。如今走进阿婆她们村,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村里在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采取整合各类资金、农户自筹的方式,在原址上进行了拆除建新,全村统一拆除、统一建设、统一户型,建筑外观突显了滇中民居及民族地域特色,房屋抗震安全,经济实用。阿婆乐呵呵地告诉我说,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福气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她说孙女你看,村内道路都是水泥路,还安了太阳能路灯,安太阳能国家还有补助,建了小广场、民事房,我们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活动室了,真好!各家各户房山屋后种上花草,好多人家都买了农用车、小轿车呢,家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样样都有,我们农村人住的用的不比你们城里人差!
“两污”治理“暖”民心!
受以前村子给我的“坏印象”影响,我好奇现在村子怎么那么干净,于是我跟随当组长的舅舅沿村子转悠。发现村子实现了人畜分离,村外的畜禽养殖区为连排封闭式建筑,阻断了人畜疾病相互传播,保证了村庄空气无异味;畜禽粪便污水就近排入污水处理池,避免了对周围水体的污染。
舅舅说,按照村里实施了“两污分流工程,每家每户建设了出户化粪池、排污管、污水处理池等。目前污水通过管道排入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能接入农田污水,确保污水都能得到有效处理,排入河道内的水体无染。“两污”分流工程与河道治理、“河长制”工作同步推进,真正达到“水清、街清、岸绿”的目的,老百姓个个称赞!
产业发展“圆”民梦!走出村子,我发现农田里的种植结构在发生改变。问及舅舅,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这里曾是原普洱茶马古道必经的驿站,加之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现在又有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山水资源,所以,下一步将在旅游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并引导农民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开发、有机蔬果种植、特色养殖、农家乐经营融合发展的致富路子。
站在村口,我再次回望送我出村的阿婆和舅舅,他们的身影和他们身后的新村融为一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美!一时间,我心潮澎湃,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最基层的乡村记者,我每天行走在农村和农田间,亲眼目睹着家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生的悄然变化,用心和镜头记录下这其间农村发展中的点点滴滴,我内心再次被幸福和自豪感充满,由衷地为家乡人民越过越红火的日子欣慰和幸福,为我的国越来越强盛、富强而自豪和骄傲!(文中图片均为作者实景拍摄)
我是花腰妹,来自民族山区,如果你对山区农村、对民族风土人情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为我点赞,和我互动!
说说你的家乡这十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十年前十年后中国已经不一样,我的家乡同样也发生很大变化。
十年前平时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还很多,手机才开始有了彩屏的,康佳,TCL,熊猫,迪比特,阿尔卡特,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依稀可以记得。家家户户的条件都不是很好,那时候总是羡慕别人又盖了新房子,谁家又买了新摩托车,对于冰箱和空调电脑更是绝对稀有,这时候结婚彩礼才6.88万。
农村人在冬天的时候由于北方山西很冷,所以很多人腊月就闲了下来,成天就是串门遛弯,赌博慢慢多了起来,通宵的炸金花,斗地主;很多村子都是这样,运气好的可以为过年赢点花的钱,运气差的就把过年买年货的钱输没了,搞得一家人年也过不好。 那时候的夏天,我们还经常夜里出去抓蝎子,可以卖点钱买冷饮吃,因为真的不知道如何可以赚钱。
后来人们开始渐渐的外出打工,在家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慢慢的很多地没人种了,都给别人或者荒废了。村里的路也慢慢的都是水泥的了,不再担心下雨下雪变得泥泞,更多的家里都有了大的液晶电视,空调冰箱,还都盖了新房子,不少的家庭有了小汽车,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
如今这已经不能满足了,人们的攀比心里越来越强,不再甘愿屈身在农村,就行往城里市里住,真是应了那句话,20年前村里人拼命搞城市户口,20年后城里有钱人拼命往村里跑,饱受城市压力与环境污染,而去乡村亲近大自然。
一切都在改变,以前3块一大碗的刀削面吃不到了,鸡蛋炒饼丝也没有了,再也找不到那时的味道和感觉,因为城镇化的趋势,一些乡俗都在慢慢消失,也许再过几年,年味全无。我们只能面对钢筋水泥的建筑,没日没夜的加班工作,只为孩子过得好,学习好,还的起房贷,车贷。
一切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胶片都退出历史了,唯有用数码影像记录下岁月的变迁,数年以后用来体验回味曾经年少的那个自己。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唯有生命终结。
标签: 家乡巨变